副總裁、總監、高級經理、經理和高級主管。
同事們對他的印象非常淡薄,他們管他叫“小馬”,是數以百計的“小馬”中的一位。
當然,這隻是事實的一部分。
在另外一個虛拟的世界裡,生活着一個不安分守己的、野心勃勃的馬化騰。
剛畢業時,馬化騰曾想到華強北去創業,最早的想法是幫客戶裝機。
當時,中國有兩大計算機配件的集散地,北方是北京的中關村,南方就是深圳的華強北。
馬化騰動手組裝過從8086、286、386到486等早期所有世代的計算機,按工價,裝一台計算機可以賺50塊錢,一天裝兩台,收入已高過潤迅的工資。
不過,他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我發現,在華強北裝機的都是從農村來的初中生,他們對配件的行情比你熟得多,手腳也勤快,‘打’不過他們。
”
後來,他又和幾位朋友開發了一套股票行情的接收系統,“就是用尋呼機接收電波裡的股票行情,接收下來後,用單闆機實現轉碼,通過串行口接到電腦上去”。
馬化騰把它命名為“股霸卡”,拿到華強北市場上去賣,一開始的價格是8000元,後來降到6000元,再後來是4000元,“成本是1000元,賣掉了幾十套”。
賺了一點錢後,這個生意也不了了之。
直到1994年年底,馬化騰突然被一個叫惠多網的新東西給徹底吸引了。
惠多網裡的馬站長
惠多網,英文原名為FidoNet,有時候又被翻譯成“會多網”,1984年誕生于美國,是一種BBS(電子布告欄)建站程序,通過電話線連接,以點對點的方式轉發信件,是技術愛好者自行搭建的一個替代性的通信網絡。
與後來的互聯網不同,惠多網不支持在線交流,而且一根電話線隻能一個人用,用戶把内容傳上去後要趕快下來,否則别人就上不去了。
1991年,在北京定居的台灣人羅依開通了惠多網在中國的第一個站點——“長城”站,在中國的FidoNet站群便被叫作CFido。
一開始,上惠多網的幾乎都是從海外撥長途回國的中國留學生,漸漸地,國内的技術愛好者也找到了這裡,他們中的一些超級發燒友分别在各個城市開設了自己的站點,這些站點聯成一張網,成為中國第一代網民的搖籃。
馬化騰是通過瑞星知道有這麼個新東西的。
“瑞星是做殺毒軟件的,它有一個電子布告欄,可以用調制解調器(modem)撥号上去,下載更新的軟件,我就是在那裡了解到了惠多網。
”馬化騰很快就被惠多網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一發而不可收。
“它實在太奇妙了,通過調制解調器撥号上去後,就會出現一個人機界面,有菜單和讨論區,你在那裡可以遇見天南地北的、跟你一樣的人,我們從未見過面,但是卻可以互相展示最新寫的軟件,交換加密解密的心得,也可以傾訴對程序人生的感悟。
”
2011年5月,已經是騰訊董事局主席的馬化騰以“15年的老站長”身份參加第六屆中國互聯網站長年會,回憶起第一次登錄惠多網時的心情,仍然難掩激情:“那時候,我們所有計算機軟件編程人員都以為所有的編程是在本地進行的。
第一次通過遠程的站台,看到屏幕上吐出文字的時候,非常激動,感覺像是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一樣,我覺得這是當時網絡的開端。
”
在玩了将近半年後,正在興頭上的馬化騰決定自己搞一個站點。
1995年2月,他開通了惠多網的深圳站,起名為ponysoft,Pony是馬化騰的英文名,中文翻譯為“小馬駒”,這個站也被叫作“馬站”,它的編号是655/101,655是中國區的區号,101則是“馬站”的站号。
“馬站”創辦的時候,全國的惠多網站點總共不到10個,其中北京有兩個,南京、上海和廣州各一個,活躍用戶總計100人左右,其中便包括了很多日後在中國互聯網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這些站點中,“馬站”也許是最為豪華的一個:馬化騰在家裡拉了4條電話線,配備了8台電腦,也就是說,可以同時接受4位用戶的傳送申請。
當時,國内的電話初裝費非常昂貴,需8000元一架。
馬化騰的姐姐在電話公司上班,申請了半價優惠,但設備添置和使用費還是花了馬化騰将近5萬元,相當于把出售股票行情軟件的全部收入都投了進去。
從買700元的望遠鏡到花5萬元建惠多站點,隐約可以讀出馬化騰的某些天性:這位看上去文靜柔弱的南方書生其實有一種敢于舍得并冒險投入的決絕禀賦,它來自于潮汕人的傳統天性。
“馬站”的創建讓馬化騰的生活頓時變得忙碌和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