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广告:社交平台的逆袭

首頁
    定向工具(TTT),并将其打包成各種“廣告受衆”套餐,推薦給不同廣告主。

    騰訊可以随時為廣告主提供廣告效果指标的受衆細分報告,例如點擊、曝光、唯一點擊等,都可以在定向廣告所支持的各個維度上(地理、性别、年齡、場景等)得到細分的統計報告。

     這套系統被稱為“數字媒體觸點解決方案”,郭斯林、劉曜和翁思雅等人是它的執行者。

     2008年4月15日,一場名為“騰訊智慧·2008高效在線營銷峰會”在北京召開,劉勝義第一次向公衆及媒體提出了MIND模式。

    而就在不久前,美國市場調研公司BDA發布的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擁有了2.2億互聯網用戶,首次超過美國網民數2.17億,成為全球第一互聯網大國。

    受劉勝義邀請,前來北京參加此次峰會的整合營銷傳播(IMC)之父唐·舒爾茨在演講中認為:“互聯網将會給整合營銷傳播帶來巨大變化。

    圍繞單純向外的傳播系統,這種情況在互聯網上将不複存在。

    這裡,傳播體系不是單純向外的,而是互動的。

    信息不再由營銷人員或信息傳播人員所控制,而是由顧客所控制。

    顧客不再是傳播的目标,而是與營銷人員或信息傳播人員處于同等地位;消費者也不再是企業說服的對象,而是企業聆聽和響應的對象。

    ” 唐·舒爾茨的這一觀察,與劉勝義提出的MIND模式不謀而合。

     在後來的嘗試中,劉勝義的方案取得了成效。

    2008年下半年,馬化騰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披露:“我們改進了很多客戶的投放計劃,産生了大約20%到30%的提升效果。

    通過成本很低的用戶資源重新組織,就已經提升這麼大的比例,我相信新模式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 從數據上看,騰訊的廣告業務在劉勝義到任的兩年裡取得了不小的進步——2007年的網絡廣告收入比上一年年底增加84.9%,達到4.93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12.9%;到2008年,廣告收入增加到8.26億元,同比增加67.5%。

    與新浪相比,2008年後者的廣告收入為2.585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了53%,兩者差距已在日漸縮小。

     比數據更重要的是,MIND的提出讓騰訊找到了一條差異化超越的路徑,它所内涵的數據分析及精準投放的理念更符合新的社交網絡的精神。

     2009年,劉勝義提出MIND2.0版本,在這一體系下,廣告主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推廣需求,選擇廣告産品和工具,進行媒體資源的整合,其計費方式也與廣告主的營銷投資回報(ROI)相關。

    2011年,劉勝義進一步提出基于人脈的MIND3.0版本,為不同類型的媒體提供一站式商業化接入,為廣告主的多元投放需求提供服務界面,并對第三方服務合作夥伴提供技術接入,由此形成了新的“廣告投放生态”。

     在誕生後的9年裡,劉勝義推動下的MIND方法論在探索數字營銷的方向上不斷演進升級,其間跨越了聚衆、分衆、開放、鍊接四個階段,至今已經邁入MIND5.0,也就是移動全景時代的數字營銷方法論。

     這一站在數字營銷領域最前沿的方法論,不僅沿襲了騰訊網媒在門戶時代的營銷實操和專業積累,也涵蓋了移動時代新興的全場景營銷、原生廣告、IP内容運營、品牌效果合一、程序化趨勢和技術驅動等幾乎全部的前沿領域,成為移動時代數字營銷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緊扣新生代人群獨特的社交、娛樂和消費觀念,對廣告人群有着最深刻的認知和理解的主流方法論。

    廣告主借助MIND5.0可以不斷地碰撞、創新、嘗試,尋找到合适的主流人群溝通方式。

     借助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成效,騰訊也成為國内數字營銷标準和規則的發起人和重要參與者之一。

    2016年8月,騰訊作為發起成員之一,積極推動了國内首個媒體評估和認證機構——中國媒體評估委員會的成立,劉勝義被選為首屆理事會主席。

     如今,騰訊網絡廣告業務的收入增長率一直保持着兩位數,已經成為騰訊業績增長的重要支撐之一,尤其是在移動端上的運營表現和商業化貢獻都可圈可點。

     2015年6月,劉勝義登上第62屆戛納國際創意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