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标志着社交網絡概念在中國的出現,而這比Facebook要早18個月。
張志東日後說,在推出群聊功能後,QQ實際上已經建立了一個類熟人的社區圈,盡管它不是實名制的,可是邀約以及集體聊天的過程,意味着用戶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
群聊功能的出現,讓QQ的活躍度在2002年年底得到了驚人的提高。
接下來的一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是:騰訊如何讓這個日漸形成的虛拟社區具有人格化的特質,并因此創造出一個盈利模式。
市場部的“阿凡達計劃”
就在技術部門研發出群聊功能的同時,2002年8月中旬,市場綜合部新報到的許良成了“騰訊曆史上的第一個閑人”。
199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系的許良,此前創辦過一家軟件公司,兩年下來,一敗塗地。
而後他投簡曆進了騰訊,原本給他的職位是全國網吧推廣經理,可是因為他的手機丢了,報到晚了兩周,職位被另外的新人頂替了,于是,鄒小旻給了他一個“産品經理”的職務。
“産品經理是做什麼的?”許良問。
“就是研究産品,等着分配新的工作。
”鄒小旻答。
許良不知道應該研究什麼産品。
有一天,同事閑聊,有人提起韓國有一個sayclub.com的社區網站,開發出一個叫作“阿凡達”的功能,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更換虛拟角色的造型,如發型、表情、服飾和場景等,而這些“商品”需要付費購買。
這一服務推出後,很受韓國年輕人的歡迎。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許良回到電腦前就去搜sayclub.com,覺得挺新奇,他看不懂韓文,就花400元請人把網站内容翻譯了出來。
直覺告訴許良,這也許是一款不錯的産品,于是,他很快寫出了一個需求文檔,抄送給公司所有的上級。
然而,一個多月過去,沒有一個人回複他。
正在這時,許良遇到了同樣到崗不久的王遠。
王遠是資深的互聯網人,此前兩年在中國移動旗下的卓望公司裡擔任銷售總監和商務拓展總監,被曾李青挖來擔任其助理。
卓望是“移動夢網”的業務支撐平台,王遠目睹了中國整個無線産業奇迹般地崛起,并深入研究了日韓的無線數據業務。
王遠了解了許良的項目後,覺得很有意思,他讓許良重做調查。
通過深入的調研,許良得到了更多的數據。
2000年12月,在sayclub.com上購買虛拟道具的付費用戶為6萬人,一年後,便暴增到150萬人,每個用戶平均每月支出折合人民币為4.94元,盈利非常可觀。
在sayclub.com的流行引領下,韓國排名前五的聊天和社交網站都已經“阿凡達化”,網絡化身被廣泛應用在聊天室、BBS、手機、E-mail、虛拟社區等突出在線交流的網絡服務裡。
更讓許良着急的是,這一流行趨勢也已傳入中國。
2002年5月,丁磊的163.com嘗試性地在自己的即時通信工具網易泡泡中推出了網絡化身産品。
另有一家名為“友聯”(ViaFriend.com)的網站則在6月份推出了一個“阿凡達”品牌——i秀,宣稱是“中國第一家提供個性化網上虛拟形象服務的網站”。
也就是說,“這次騰訊又遲到了”。
許良連日制作出一份長達80多頁、邏輯缜密的演示文本(PPT),同時還設計出了最原始的虛拟形象系統。
在這份演示文本中,許良提出了幾個富有創建性的觀點,根據他的調研,“‘阿凡達’是網民在互聯網上的一個形象化的可變的标識,此外,‘阿凡達’是在線交流類網絡服務中最現實可行的一種收費模式”。
從韓國的數據看,購買“阿凡達”的網民中,18歲到25歲的年輕人為主流人群,其中20歲以下的占到一半,男性與女性比例約為2:1,這一人群特征與使用QQ的中國用戶十分吻合。
在國内,盡管友聯和網易都已經推出了類似“阿凡達”的産品,不過,友聯的用戶基礎不足,支付手段落後,網易也沒有作為主力産品來推,而且,根據許良的判斷,“中韓兩國網民在交流習慣上存在差異,韓國人習慣交流于網站型社區,而中國人則喜歡IM。
因此網易也不是一個好的‘阿凡達’載體”。
進而許良得出的結論是:“理論上說,對‘阿凡達’這個市場而言,騰訊比任何其他公司都具有先天優勢!‘阿凡達’像是一個專門為騰訊準備的高速成長的在線市場……騰訊将利用‘阿凡達’技術和‘阿凡達’形象系統将整個騰訊社區重新整合,最終使騰訊社區變成一個大規模的模拟現實的在線虛拟社區或者虛拟遊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