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二棟東樓的二樓找到了新的辦公室,這回有100平方米左右,被隔成了兩間,裡面是經理室,外面是辦公區。
到我寫作此書的時候,這間辦公室内空無一人,卻還被保留着,剝落的牆上貼着一些當年的老照片,牆角堆着染滿灰塵的桌椅,空氣裡飄浮着陳舊的、未曾散盡的記憶。
張志東回憶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他跟馬化騰在辦公室裡暢想騰訊的未來,他們做了一個“三年規劃”——三年後,騰訊的員工數将達到18個人,剛剛可以把這間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坐滿。
騰訊的創辦日被确定為1998年的11月11日,但事實上,并沒有“正式”的那一天,自1998年春節後一直到下一年年初,馬化騰和他的創業夥伴們是在忙亂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生活如一條大河,所謂的“源頭”都是後來者标示的産物。
不可錯過的“互聯網世代”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看看騰訊誕生的時候,互聯網世界正在發生着什麼。
在中國乃至全球的互聯網史上,從1998年到1999年的兩年,是一個神秘的時期,錯過了這一段,也就錯過了一個世代。
先看美國——
1998年11月24日,美國在線以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網景公司,網景與微軟的浏覽器之戰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比爾·蓋茨非常強勢地把Windows95與IE浏覽器進行捆綁銷售,取得了奇效。
微軟還在這一年公布了Windows98,将浏覽器中的Web頁面設計思路引入Windows中,使Windows變得更為生動和實用,并真正成為一個面向互聯網的桌面系統。
這一年,微軟的股價暴漲72%,同時它遭到不正當競争的嚴厲指控,美國華盛頓地區法院開庭審理司法部及20個州政府起訴微軟違反聯邦反壟斷法一案。
1998年,喬布斯在重歸蘋果公司之後推出了極簡主義的iMac電腦,蘋果扭虧為盈,實現了硬件産業裡的勝利。
但沒有任何迹象表明它将成為新的統治者,此時的世界屬于軟件和互聯網,喬布斯僅僅是一個“歸來的壞孩子”。
在1998年,全美最受追捧的互聯網英雄是華裔青年楊緻遠,他登上了《時代》和《商業周刊》的封面,還在《福布斯》雜志的“高科技百名富翁”榜單中,以10億美元的身家躍居第16位。
雅虎的業務開始走進中國,楊緻遠甚至考慮在中國賣網站廣告。
當然,也是在這一年,他做了一生中最愚蠢的一個決定:有兩位出生于1973年的斯坦福校友上門找到楊緻遠,想要把自己的一個搜索技術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雅虎,楊緻遠優雅地拒絕了他們。
9月7日,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被迫在加州郊區的一個車庫内孤獨創業,他們把公司取名為Google。
在中國——
受“楊緻遠奇迹”的啟示,中國的互聯網開拓者們幾乎同時找到了成長的路徑。
1998年4月,張朝陽團隊率先完成了中文搜索系統的開發,他依照雅虎模式“克隆”了一個中國版,是為搜狐公司。
10月,張朝陽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50位數字英雄”之一,這讓他成為第一個互聯網業界的全國性新聞人物。
1998年8月,四通利方的王志東在美國考察時接觸到北美最大的中文網站華淵生活資訊網,雙方一拍即合,迅速展開合并談判。
12月1日,新浪網成立,宣稱将“全面提供軟件、新聞、信息和網上服務等功能,力争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
在廣州,靠出售電子郵箱賺到了第一桶金的丁磊也做出了一個天才般的決定,把網易由一個軟件銷售公司轉型為門戶網站。
至此,中國互聯網的“門戶時代”到來了,新浪、網易和搜狐相繼脫穎而出,成為統治未來10年的“三巨頭”。
1999年1月13日,《中華工商時報》公布了當時國内的十大商業網站,分别是新浪、163電子郵局、搜狐、網易、國中網、人民日報網站、上海熱線、ChinaByte、首都在線和雅虎中國。
從當選網站的類型可見,它們都是新聞和資訊類的門戶網站,且幾乎都沒有盈利模式,評選機構的标準是:“訪問量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内容,然後是美觀。
”
與此同時,一些非門戶型的模式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悄然出現,譬如網絡遊戲、電子商務以及專業的搜索引擎,它們在當時都沒有獲得“三巨頭”那樣的關注。
從1998年到1999年,有三個人先後進入了網絡遊戲領域。
1998年6月,開發了漢化中文平台系統UCDOS的鮑嶽橋在北京創辦了聯衆遊戲,它很快成為中國最大的棋牌遊戲網站。
1999年8月,隻讀了兩年大學就退學的朱駿在上海推出娛樂型社區Gamenow,後更名為“第九城市”(簡稱“九城”)。
11月,1973年出生、畢業于複旦大學的陳天橋拿出50萬元積蓄在上海創辦盛大網絡,開始運營一個叫“網絡歸谷”的虛拟社區。
網絡遊戲在日後将成為中國互聯網産業最賺錢的業務,不過在當時卻是“主角旁邊的花臉小厮”,一點都不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