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 开放:新的挑战与能力

首頁
    說,在互聯網未來世界裡擁有獨特魅力和獨立的人會成為最終源頭,會成為最終的赢家。

    聚合更多的個人價值,為更多人的自我實現提供平台,把個性魅力和創新的潛力凝聚成為龐大的商業價值,是未來互聯網的用武之地,也是騰訊公司的願景之一。

    隻有把人的價值釋放出來,産業升級才會發生,穩定的社會結構才會出現,這是中國互聯網應該能做出的貢獻。

     八、在“雲組織”時代,“偉公司”不見得是“大公司”。

     “雲”是未來社會的形态,是社會資源的一種聚合方式,也就是說平時是以水分子形态存在的,需要整合的時候,一旦條件成熟就會形成“雲”,任務完成之後又四散而去。

    這樣一種組織形态可能是未來互聯網的一種常态。

    騰訊公司眼裡的開放和共享,簡單來說就是以釋放人的價值為着眼點,以個人資源為立足點,以雲組織來凝聚,以雲創新來推動。

     在演講的最後,馬化騰宣布:“從今天——12月5日起,騰訊公司将步入為期半年的戰略轉型籌備期,轉型方向就是前面提到的8條論綱,轉型辦法就是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建議、忠告和批評,轉型的原則就是剛才提到的開放和分享。

    ” “診斷騰訊”:十場神仙會 2011年春節過後,在公關部的主導下,騰訊在北京、三亞及杭州等城市組織了10場專家座談,主題是“診斷騰訊”,共計72位互聯網專家與會。

    馬化騰要求騰訊所有高管必須參加其中的一場,這既是一種開放的姿态,同時确實也希望聽到從未聆聽過的聲音。

     馬化騰在後來結集出版的《X光下看騰訊》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我們的面前總是有無數條林中小徑,我們已經擁有的那些東西,都要在全新的戰略裡被檢驗,哪些是繼續發展的基礎,哪些是兼程趕路的拖累,其實很難辨别。

    ” “我沒有想到騰訊會做出這一舉動,如果是微軟,我想它遇到類似事情的典型反應,應該是辯護,動員一切力量,張開一千張嘴,證明自己的正确。

    ”中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回憶說,“診斷騰訊的現場,可以用萬炮齊轟來形容,我看到,很多人都在過嘴瘾,體驗着一種快感,好像居高臨下的法官,遇見了不還嘴、不辯護的被告一樣。

    ” 這72位專家中,有些人與騰訊有長短不一的合作與接觸,還有一些則是非常尖銳的批評者。

    在北京的診斷會上,一位長期在媒體上炮轟騰訊的觀察者匆匆趕來,坐下就發言,十分激烈地講了半個小時,然後就匆匆離場。

    這樣的場景不止一次發生,不過,面對面的溝通及騰訊的誠意還是讓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

     騰訊前員工、參加診斷會的程苓峰後來回憶了一個細節:張志東在諸嘉賓之後發言,開頭第一句是“我一直在做筆記,寫了滿滿3頁紙,手都寫酸了”,一邊說還一邊甩了甩握筆的手。

    《福布斯》中文版的前副主編尹生特地把頭湊過來說:“你們的老闆,真實在啊。

    ” 診斷會的主題由三個構成:關于公衆責任與美譽度、行業的開放與壟斷以及創新和山寨的難題。

    可以說,中國當時最重要的互聯網觀察者幾乎都參加了這次“神仙會”,而由于議題的尖銳與案例的鮮活,大家的讨論便顯得非常的自由和深入,中國互聯網的困境與難題,在會場上無一例外地都被涉及。

     一個非常重要的共識是,騰訊已經是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所以它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變得更加重大,“問題出在核心決策層對産業趨勢判斷不足,對整個行業和市場存在一種錯覺”。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便提出,當前整個互聯網正在發生變化,互聯網體系快速地從封閉走向開放。

    同時,大企業競争從産品服務競争向平台級競争轉變,最大及最優秀的企業,一定不是自己做更多産品服務的企業,而是把整個互聯網連接起來,通過自己開放平台把整個互聯網架構起來、組織起來的企業。

    騰訊完全具備這個條件,而且可能比其他企業都有優勢,但是騰訊在這個方面的步伐太慢了。

     一向慎言的騰訊總裁劉熾平在診斷會上從運營戰略的角度,進行了尺度更大的自我批評,他認為騰訊有點“工作強迫症”——在許多年的發展中,騰訊一直想扮演一個服務員的角色,想要取悅用戶,希望把什麼東西都攬在自己身上,給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開始的時候可能做得不錯,但是随着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一家企業很難将所有服務都照顧到”。

     《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