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達到跟老手一樣的操縱水平。
可是,當初在防衛廳内有很多意見反對引進這種運用電傳操縱系統的直升機。
理由主要有這麼幾個:
首先是可靠性問題。
同以力學方式傳遞信息的機械式相比,電傳式可靠性較差這一點怎麼也無法否定。
不隻是單純的斷線故障或接觸不良,由電磁感應産生的雜音和雷電的影響也必須考慮進去。
為了彌補這些缺憾,勢必使系統多重化,或裝上自我診斷裝置,或部分運用光纖維,而實際效果卻未必有。
因此有很多意見認為風險很大,也實屬無奈。
再者,即便用這些方法能夠解決問題,若是戰鬥機那倒可以另當别論,可那不過是直升機而已,究竟值不值得花這麼多錢,這種理所當然的疑問也會随之而來。
因為防衛廳内也有不少官員認為武器和人全都是一次性用品。
防衛費的增長乏力也是一個不利因素。
所謂特許國産化就是指日本民營企業跟外國企業簽訂技術引進合同,支付專利使用費,在得到授權之後進行生産。
即日本企業“獲權生産”外國企業的産品。
這種方式已被用于以戰鬥機為首的多種飛機領域。
理由很簡單,因為在這個領域中即使是靠技術立國的日本,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也仍是落後國家。
再加上戰敗後盟軍司令部的備忘錄禁止日本在一定時期内從事飛機的研究、實驗和生産等,這也加大了影響。
事實上,防衛廳之所以不直接進口成品機,即便采取特許國産的方式也要讓國内廠家來生産,除了因為一旦有事進口就根本不可靠,還源自一種想盡早讓日本的飛機開發技術追上先進國家的強烈願望。
因此,目前掃雷直升機的引進隻能依賴美國技術。
小型多功能直升機還能考慮純國産的,可那種總重量在十噸以上、兵員輸送能力在二十五名以上的大型直升機,僅靠國内技術的積累就十分薄弱了。
實際上,能夠生産這種大型直升機的國家就很少,因為開發費、生産費、使用費極其昂貴,莫說民用,就算是軍用,如果沒有十分特殊的用途,根本就不可能生産。
擁有龐大的軍隊、有可能開展大規模直升機投送作戰的美國可以看作唯一的例外。
而CH-5XJ與曆來的特許國産稍有不同。
這雖然是在美國Aerocopter公司開發的CH-5XE中采用了前述的電傳操縱系統的一種機型,可是為了開發這一部分,Aerocopter公司與日本的錦重工業進行了技術合作。
因為錦重工業在戰鬥機的電傳操縱系統尚未實現的時候,就制訂了一個“FWH(直升機電傳操縱系統)開發計劃”,多年來一直率先進行這個領域的研究。
至于其背景,也主要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要想打破美國主導型的現狀,就隻能從技術障礙相對較少的電子學部分進行攻堅,而且在國土狹小、丘陵衆多的日本,直升機的需求今後肯定會大大增加。
基于這種情況,若是由錦重工業來生産CH-5XJ,至少在電傳操縱的相關部分不需要支付專利使用費。
并且,今後在此範圍内進行改造或設計變更時也不會受制于煩瑣的合同,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自由度。
這對防衛廳來說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盡管有贊成和反對兩種意見,可經過一些迂回曲折,CH-5XJ的引進最終确定了下來。
防衛廳想培育國内飛機産業的想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這項引進計劃決定下來之前,防衛廳就跟錦重工業進行了一次協商,要求錦重工業在引進後五年内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并将其應用在CH-5XJ上。
這所謂的新技術,即最大限度地發揮電傳操縱方式的優點,是錦重工業提出來的。
如前所述,這一部分的改造不會違反合同。
如果沒有這項提案,CH-5XJ的引進計劃很可能就會擱淺。
因為引進派難以找到引進電傳操縱系統的理由。
而這樣一來,他們就有了正當且積極的根據了。
在CH-5XJ的引進計劃決定下來之後,錦重工業立即開始了這項新技術的概念設計。
不久防衛廳就審批同意了。
這就是“B系統計劃”的由來。
課題組被分成若幹小組,而被任命為核心小組負責人的就是剛剛從美國歸國的湯原一彰。
在大約五年時間裡,湯原一面同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航空機開發部進行合作,一面持續推進研究。
今天,他的努力終于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