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二 章

首頁
    ,而且盒中所藏,是極厲害的腐蝕性毒藥,隻要盒身或鎖件處受到破壞,盒中的物件也立即化為烏有,包括金牌令在内。

    ” 李靖一擺手,兩女退了下去,廳中隻剩下了兩個人。

     張出塵低聲道:“對不起,郎君,都是我多事,害你受委屈了,我知道你心中很不情願。

    ” 李靖忙道:“沒有的事,虬髯客既然找上了我,他一定會用種種的方法來跟我接觸,即使你不認這個兄長,麻煩也是一樣難免。

    ” 張出塵雖是充滿了歉意,卻亦無可如何。

    沉默片刻後,她才道:“郎君之意,是否就此安頓下來了?” 李靖道:“是的,事情已不容我們推辭了,因為大哥交給我們的東西,的确是不能落入第三者之手的。

    ” 對這一點,張出塵也有同感,輕籲道:“萍水相逢,相晤不過半日,他即以如此重要的權職相與,也以此重大的機密相授,這份魄力的确是難有其匹的。

    ” 李靖一聲輕歎道:“不錯,他對我們之相知相待,不可謂不深不厚,但也深深地把我們給陷住了。

    ” 張出塵蹙着秀眉道:“我擔心的也在此,将來又如何呢?當我們要離去時,如何對他說呢?” 李靖想了一想道:“盡我之力為他做點事替他把人員訓練好,也替他把秩序紀律建立起來,把局面的基礎打穩,然後抽身而退,我想他沒有理由要為難我們吧!” 張出塵道:“郎君,那狄去邪的預言究竟靈驗否?我看大哥………” 李靖笑造:“狄去邪的預言從未落空,但他所雲天下大統,我也并沒有完全相信,所以才拭目以待,看看征象再說,反正照他的預言說,近幾年正是潛龍勿用,還要度過亢龍有晦的時期,才能飛龍在天,真命之主。

    始露頭角,我想我也正好借這個機會,曆練充實一下自己。

    ” 于是夫婦二人達成了對未來計劃的協議,他們也開始真正地享受了新婚愛情的甜蜜。

     張出塵是個非常傑出的女孩子,她不但人長得美,更兼能武善文,精通百藝,琴棋詩畫不必說了,其他如秋千、蹴菊、烹調等女紅,也無不出人頭地,極盡巧思。

     他們在這所神龍别莊上小憩半月,嘗試了所有時下流行以及傳統的各項消閑活動。

     難得的是李靖對這些也是大行家,沒有一樣不通的,夫婦二人功力悉敵,不分上下。

     這一來,把别莊上的人可開了眼界,他們是虬髯客精選出來,安置在這兒的,為了掩飾身份,襯托大戶人家,自免不了要有所應酬挂場,諸如此類的遊戲,自然要有所涉獵,所以莊中也有各類的人才,以各種的身份安排在此。

    他們見到了李靖與張出塵的技藝後,才深自了解到不管他們多麼的努力刻劃,與真正的所謂上流社會,還是有一段長長的距離。

     當然,他們也從李靖與張出塵那兒,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與技藝,這些都是日後他們要打入上流的社交圈中所必須的修養,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當時的時代潮流,仍是一個十分重視門第的時代,尤其是着重身份,而身份,又不是光有金錢與錢勢所能羅緻,最要緊的是氣質。

     因為在此以前,幾千年來,一直是貴族當權,到了漢代,高祖劉邦雖以平民而有天下,但他卻沒有把平民生活帶進貴族的圈子,相反的,卻把自己投入了貴族的圈子。

     雖然,他也曾在政策上盡量的壓抑商人而加重農人,遷天下富戶至京師附近,但隻是造成一批新興的貴族而已。

     流風所及,再送經一連串的太平盛世,點綴太平的結果,遂使貴族化的消閑生活,蔚成了上流社交的象征。

     有錢并不足以使人尊敬,要懂得生活才有地位。

    李靖他們所傳授的這些本事,才是使他們能加入更高層社交的敲門磚,這對他們打入上層社交,結交達宦巨室,刺探消息,擴充勢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再加上虬髯客離開後,曾折道長安,為他們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潛入越國公府,找到了留守的樂昌公主,不知道他是用的什麼方法,竟然使楊素撤消了對他們的追索,對外宣稱以紅拂贈李靖為婦,以成全英雄美人的佳話。

     此外,更還給了李靖一個民風采訪使的名義,準許他在四處自由活動。

     越國公楊素掌的是軍事大權,京畿的禦林軍全在他手中,民風采訪,根本與他無關,再說楊素,隻不過是一個公爵而已,地位雖高,也無權派遣專使,但是楊素的跋扈是很有名的,他要怎麼做,沒誰敢管他。

     好在李靖并不會認真地幹什麼民風采訪使,而且這個官職既無俸祿,又無品級,因此也沒有驚動到禦史大人具本參奏,隻是方便李靖的行動而已。

     打死宇文惠及的事也因為楊素的斡旋而撤消了,李靖雖然參與那一夥人,卻不是行兇的主犯,宇文府中雖然心中不高興,但也不能不賣楊素一個面子。

     委任的公文是夾着樂昌公主的私函一起送來的,信中祝他們一雙兩好,永偕白頭外,也對虬髯客多所尊崇,說她帶着虬髯客秘密晉見楊素,談得很愉快,而楊素也有着過人的胸懷,一口答應了成全他們雲雲……… 李靖知道内情并不如此簡單,虬髯客與楊素間,一定還有着樂昌都不知道的協議。

     起初消息傳來時,他們還以為是虬髯客對楊素提出了什麼威脅,後來接到樂昌公主的信函後,才知道他們竟是在和平的狀況下達成協議。

     李靖倒是對虬髯客更為感到神秘莫測了。

    他知道楊素是不輕易向人妥協的,和平地談判此威脅他更難成功,因為他是個十分現實的人。

     采用威脅的方法,隻要手中确實掌*有威脅他的證據,他權衡利害之後,會考慮接受的;但是他也會處心積慮地尋求自衛的方法來消除威脅,所以李靖等仍處于危險之中,并不就算安全了。

    可是和平地解決就不同,尤其是要他公開宣布對拐逃姬人一事放棄追訴,補上一紙文書,繼續承認李靖的門客身份,這實在不容易。

    李靖拐逃紅拂之事已傳遍天下,而李靖參以元宵花燈之夕的行兇也是衆所目睹的事實,楊素此舉還必須去打通宇文一族的關節。

     楊素既不是個大方的人,也不是個有擔待的人,他之所以如此做,必然有着更為吸引他的有利條件。

    李靖不知道虬髯客許了楊素什麼條件,但想得到必是作了相當程度的犧牲。

    這使李靖很感動,但也加重了心裡的負擔,他們欠虬髯客的更多了。

    不過從此以後,不必再度逃亡,隐姓埋名了,更可以自由自在,雙雙公開地活動了,這畢竟是件可喜的事,所以他們準備出發了,也正好屢行先前對那些部屬所許的諾言:出動去巡視一番。

    走的時候,他們不像來時那樣狼狽了,他們帶了八名健仆,一對侍兒薛飛霞與董輕雲。

    張豹是總管的身份前導,有時要打個前站,準備歇宿休息的地方。

     行止栖宿,自然都是最豪華的逆旅行台,李靖這國公第使者的身份是很吃香,民風采訪使雖不是皇帝欽命所委,但是此欽差更神氣。

     那些地方官都知道:欽差大人雖然有生殺子奪的大權,但畢竟還要抓了實在的憑據,才能治他們的罪,但越國公如果要他們的腦袋,隻要輕輕地開句口就行了。

     因此,每到一個地方,府縣州官等總是遠迎出郭,呈遞手本請安,侍奉唯恐不周。

     李靖沒做過官,但是遊俠京帥,交往的都是王孫公子,在越國公府第中,見過的大官太多了,對一二品的大員也都是平起平坐,常禮相見。

     張出塵更不必說了。

    所以在這場合中,他們自然流露出那股尊嚴的氣質,使得那些官兒們更是唯恭唯敬,不敢少有懈怠。

     也因此,在應付過了官方酬酢後,他們開始私人行動時,十分方便。

     要在一個地方召集一兩百或是幾十個人,甚至于公開地動刀動槍,*演訓練,這是必然惹人注目的事。

     但是行軍布陣以及戰技的考核,又必須要極大的空地,很難保持秘密地進行。

     多虧李靖這特殊的身份夠資格唬住人,有人根本不敢勁問。

    有幾個膽子稍大,或是背後靠山較硬的,巧妙地側面打聽,李靖一句話就回答了國公第親丁*演。

     問的人自然識趣地不再詳詢究竟了。

     各王公巨室,私下培植勢力已是公開的秘密,尤其是一些執掌兵權的将領們,不斷地在擴充自己的兵力。

    皇帝裝聾作啞不聞不問。

     但他們也不能做得太明顯,隻有在各處自行招募壯勇,由當地的一家大富戶出面,名為雇傭莊丁傭工,而後實施戰技訓練,等到訓練成熟,再具表向朝廷奏請報備,編一個冠冕堂皇的埋由,要求募集壯丁。

     朝廷多半照準,許他們便宜行事。

    于是那些訓練精熟的壯丁們紛紛由各地集中報到,編列名冊,成為正式的軍隊,并開始領受朝廷的軍饷。

     朝廷之所以允許這樣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自從三國鼎立而至魏晉以迄大隋,戰争幾乎沒有停止過,各地的将領們擁兵自重,自相紛争,犧牲者亦衆,而其中老弱充數者有之,吃空缺虛報名額者更是普遍。

     号稱數萬大軍者,往往不足半數,戰力更是問題,而邊境外寇勢力日熾,經常作試探性的騷擾,軍旅亟需整頓充實,汰舊易新;可是朝廷不敢明令行之,唯恐一些有野心的悍将借這機會大事擴充,壯大得使朝廷無法控制。

     此其一,再者則是隋文帝節儉成性,做了皇帝,小家子氣卻不改,舍不得拿出大筆的經費來整軍;他讓那些将領們自己去設法。

     最重要的一點,他可以控制軍隊的人數,讓各地自行補充,齊頭并進,每人增兵一千,兩百個将領同時擴張,國家多了二十萬大軍,卻不會集中于一二人之手,朝廷不僅能收制衡之效,而且還能随時微調移防………… 所以李靖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把問題擋了回去。

     這時候,李靖才了解到虬髯客何以要為自己争取這一個虛銜的用意,那可以使他們這些部屬化暗為明地接受訓練,而不受注意幹擾。

     也許,是對楊素。

    他也是面許以這些實力作為對楊素的支持而獲得首肯的。

    因為他輾轉行了五六個城市,集訓了将近有千餘人了。

     楊素必然也接到密報或通知了,卻沒有任何動靜,在楊素而言,這是不可能的事。

     據張出塵的了解,凡是各地的将領私人武力,超過兩百人時,即會受到注意;到了四百人,立即受到警告壓制了。

    他不會允許一個人的實力擴展太大的。

     累積至千人而不聞不問,這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他認為這是他自己的私人勢力。

     這猜測果然得到了證實。

     那是他們來到了第六站淮陰,這是淮河重鎮,也是初漢名将韓信的故裡。

     虬髯客在此地所設的分站頭目姓侯,叫侯方宗,跟别處不同的是他沒有士紳的身份為掩護,卻有個更佳的僞裝,他是個大鹽枭。

     曆來鹽鐵二項物資,都由朝廷公營,民間不得私自買賣,原是一片善意,因為這兩項東西都是民生最重要的必需品;執掌在官府中,可以制衡經濟,控制需求,用意非為不佳,但是日久而弊生。

     尤其是疊經戰禍,國庫空虛,若增賦稅,又恐啟民之怨,隻有變通手段,改在公賣物品上打主意,提高售價,以增收入,問題于茲而生。

     鐵還便于控制,因為要開采礦砂,烈火熬煉,錘打成器,經過很多道手續,不是一二人的力量能做到的,官府不容易控制一點,鹽的制成太簡單了。

     沿海一帶,燒海為鹽,把海水引入低地後,以幹禾草燒成熟灰投入,蒸幹水分,即為食鹽,有些地方則更簡單,将海水導入鹽田後,由日炙成鹽。

    鹽的制成既是如此簡單,民間無不私自偷制。

     XXXXXX 官府不漲價尚且乏人問津,何況又要提高售價呢? 但那些離海較遠的地區就不同了,相去千百裡,取得極為不易,而鹽又為攝生之必需,萬不可缺,任憑售價再高,也隻有忍痛購入。

    這些地方,鹽價高出米糧多倍,不遜珠玉,而且經手的官吏,也經常居間再加些賺頭。

     利厚必然弊生,也容易引起一些亡命之徒,舍命以赴,鹽枭就是這樣産生的。

    他們在産鹽的地區,以極低的代價取得食鹽,結夥私運到缺鹽的地方轉售,獲利往往在百倍以上,隻是風險太大。

     一則要躲開官府的邏騎,這是犯法的行為,一旦被執,輕則鞭笞、戍邊、罰苦役,重則剛肢斬首。

    二則還要抗拒沿途綠林人物的劫掠。

    三則負重而遠行,一定要體力,雖然也用騾馬馱運的,但那還是官府運鹽者居多,因為他們可以公開地走官道,不必避人。

     私枭所經,多半為山野間僻靜小道,跋山涉水,牲口無法行經之處,隻有靠人力來背負了。

    以是之故,鹽枭們必定要孔武有力,能拼能殺,愍不畏死的亡命之徒,而且還是嘯聚成群。

     淮河沿海,為産鹽之區,于是淮河航經之地,尤多鹽枭,他們散布在各大都邑,手下經常養着百來個彪形大漢,與官府作對,以生命博取暴利。

     有時候,官府對一些形成了氣候的大幫枭,隻有眼開眼閉,因為他們的勢力太大了,大到可以吃掉小股的官兵,誰又肯賠上性命去找他們麻煩呢? 若是他們再夠意思些,讓官兵們也沾一份好處,就更沒人管了。

     當然,這種鹽枭的勢力必須要夠大、夠兇,足以吃掉一些小股兵才行。

     侯方宗就是這麼一個大鹽枭。

    他在碼頭邊公開設寨,聚集了數百名水陸英雄好漢,還有幾十條大船,由沿海地區,收得民間的私鹽,雜在其他物品中載來,再行分散轉運到各地去。

     這樣的一個組織,實力龐大,能率領數百名亡命之徒的頭領,當然是一條好漢。

     這侯方宗沒有去參加李靖的婚禮,也從來不上别莊去叩見虬髯客過,在資料上記載,他雖是隸屬于神龍門下,卻跟其他人不相往來,隻服虬髯客一人。

     虬髯客在他的名号上打了三個朱砂圈圈,表示此人極端重要,卻又加了條小眉注,說此人須妥為應付。

     虬髯客的記載多半是簡明扼要,幾個字就說明了重點,唯獨此處含混籠統,語焉不詳。

     不過;假如虬髯客說此人必須妥為應付,則這個侯方宗必然是個很難纏的人了。

     張豹對侯方宗全無認識,也從未見過一次面。

     薛飛霞與董輕雲對侯方宗也沒有印象,因此,要想跟此人搭上關系,似乎隻有取其神龍令了。

     張豹建議如此做,但是李靖反對,李靖認為神龍金令的權威是由人建立的,換言之,是虬髯客憑着個人的威望建立的,因敬其人,乃及其令。

    虬髯客不在,這塊金牌的約束力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

     若是對方藐視此令而不當回事,反而會使事情更糟。

    因為神龍令是門戶中最高的權威信物,它的權威性不容打折扣的,隻要稍受輕慢,就必須以全力去維護它。

     侯方宗既是不可捉摸,就不知道他是否會尊重此令,假使碰釘子,勢必要起沖突。

     神龍門人多勢重,當然吃得住侯方宗,可是這就造成了無端的損失,殊非李靖巡行的本意了。

     他此行的目的,是了解那些人。

    而不是去制裁那些人。

     李靖對縱橫權術的運用很有研究,知道要建立一種符信的權威,必須經常用于絕對有把握的事,若是一開始就受了挫折,郎使以後再加補救整饬,懲罰冒犯它的人,終究是權威的尊嚴受損,不是絕對的了。

     張豹心中自然不同意,他相信神龍令的權威是沒有人敢冒犯的,但是李靖夫婦現在是金令的持有人,有權作最後的決定,他建議不成,隻有服從了。

     其實李靖何嘗不明白,亮出神龍令,侯方宗必然不敢抗拒,因為虬髯客還在,足以維持此合的權威。

    隻是李婿不願意處處都沾虬髯客的光。

    他要建立自己的聲望。

    因此,他決定自己去拜訪侯方宗。

     張豹忙道:“二老爺,這萬萬不可。

    侯方宗隻是一地的首領,應該叫他來見二老爺才是,那有您先去拜訪他的?” 李靖笑道:“我來的目的不是看一個人,而是要看所有的弟兄,總不能叫他把人全都帶來吧!” 張豹忙道:“那當然不必。

    但是照禮制,該由他先來叩詣,然後請二老爺前往巡視。

    ” “那樣一來,我看到的隻是刻意布置好的狀況,經過安排做作,已失其真。

    我要了解的,是平素真實的情況。

    ” “可是………二老爺!這…………” “張豹,是你作主,還是我作主?”李靖的聲調變了。

     相處以來?這是李靖第一次用這種口氣對張豹說話,使得張豹一驚,連忙恭身道:“屬下無狀,請二老爺恕罪!屬下所以喋喋不休,也是為了對二老爺一片忠心。

    ” 李靖冷笑道:“我先謝謝你的忠心,你是怕我做錯事,才提醒我一聲,是不是這個意思。

    ” 張豹更為惶恐地道:“屬下不敢。

    屬下隻是以一得之愚,貢獻給二老爺………” “如此說來,你的一得之愚。

    此我的決定要高明。

    所以你才一再喋喋不休地告訴我該如何做?” 張豹吓得跪下來。

     李靖又冷笑一聲,回頭側顧,道:“飛霞:大哥在處理事情時,這張豹是否也是常有高見的?” 薛飛霞呐呐不敢回答。

     張出塵一沉臉道:“飛霞,老爺在問你的話!” 經過張出塵這一聲催促,薛飛霞才知道事态的嚴重,連忙道:“啟禀二老爺,大老爺行事有鬼神莫測之概,他下達命令,下屬們照着做,根本不明白是什麼事理因由,因此也無從參加意見。

    ” 李靖冷笑一聲道:“原來如此!那必然是我的行事太過于簡明,所以這張豹不但知道了全盤巨細,而且還看透了其中利弊,因此才一再的告訴我該如何做!” 張豹連連叩頭道:“屬下無狀。

    屬下該死!” 他的頭在地上一再地碰,碰得額角起了疱?但李靖沒有表示,他隻有不斷地叩下去。

     薛董二人似有不忍,開口準備求情。

     張出塵卻微笑問道:“二位有何高見。

    ” 二女為之一震,頓時把話咽了下去,不敢開口了。

     張豹一直磕到額角出血,李靖才道:“罷了!起來聽着。

    ” 張豹止住了磕頭,站起身來,不敢擦拭頭上的血,垂手道:“屬下恭候指示。

    ” 李靖道:“記住!以後我需要你的意見時,我會開口問你,否則的話,你隻要遵行轉達就行,而且要一字不得更易地轉示下去,不得加添你自己的意見。

    ” 李靖又點點頭,然後才道:“張豹,若是隻在江湖上創一個局面,大家都是弟兄,無所謂尊卑長僚,我對你也不必搭架子;但若是要成一番事業,你就得明白:一個主帥運籌惟幄,決策千裡,也隻正方寸之間,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有目的,但這個目的卻不能向外人道及更不必向外人解釋,你明白嗎?” 張豹道:“屬下明白了。

    ” 李靖道:“你明白就好。

    今天是初犯,我從輕寬貸,下次如果再犯,我就要嚴辦你了。

    下去,把臉上洗洗,然後聚集人手,準備上侯方宗那兒去。

    ” 張豹恭恭敬敬地答應看出去。

     薛飛霞與董輕雲肅容屏息地侍立一邊,不敢少動。

     張出塵笑道:“飛霞,輕雲,你們也學着點:除非是你受命獨當一命;否則在任何場地,都沒有女人說話的餘地,這是我們女人應守的本份。

    ” 薛飛霞與董輕雲都曾是叱咤一時的江湖女傑,她們的年歲并不低于張出塵,處世閱曆超過尤多,可是她們在張出塵面前卻奉命唯謹,除了說是之外,沒有第二句話。

     倒是李靖有點過意不去,他深知二姝的來曆,知道她們雖然身在張仲堅手下為屬,卻不是下人,張出塵對她們談話的态度近似教訓,惟恐她們心中不快,忙笑道:“出塵,她們成名江湖有年,大哥央請她們來協助我們,自然深知她們力可勝任,那裡還要你來教她們!” 張出塵卻笑道:“不然,我知道她們技藝出衆,心思靈敏此我強。

    若是隻求在江湖上混個名堂,不但不要我來-,相反的,我做她們徒弟都不夠格。

    ” 董輕雲連忙道:“夫人言重了。

    婢子們隻練過幾天功夫,其他方面還欠缺得很,要夫人多多教誨。

    ” 薛飛霞接口道:“就是論武功,婢子等也差得很多。

    前些時有幸得見夫人練劍,單單那份穩重,就高出婢子十年火候,婢子那一點都不足與夫人相提并論的。

    ” 張塵笑笑道:“這二位又客氣了。

    你們的劍法是從江湖殺伐中磨出來的,淩厲兇猛,是我萬萬不及的。

    我學劍首在強身,次為保身,所以才走穩的路線,彼此走的方向不同,那是不能此的。

    ” 董輕雲道:“劍法雖有百家,但殊途而同歸,最終的一個階段便是穩健拙讷,返璞歸真。

    ” 張出塵道:“我開始學劍就走向穩的路子,可不是一步步地進到這條路上。

    ” “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