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指着一大堆傳來的急報,氣忿忿地道。
宇文化及翻了一遍,卻漫不經心地這:“陛下,這天災可不是為臣之咎,老天不下雨,臣也沒本事把龍王召來,江河發大水有人說是開了運河之故堵了原來的河道。
”
炀帝怒道:“開運河是你的建議,也是你負責督工,如何能有堵塞河道的事!”
宇文化及道:“因為運河所經之處地勢較高,水流不至,所以要把河道堵住,使水流增高,才能進入運河。
”
“該死,該死!這一來還得了,多日水面較低,一時不見其害,到了夏秋之際,雨水綿綿,下遊河道被堵,洪水無法宣洩,豈有不淹之理?而且有些地區,本來靠河水灌溉,你把河水堵了,河流改道,自然要鬧乾旱了。
這些天災是你做出來的,你作的孽大了!”
宇文化及豁出去了,大聲抗辯道:“陛下,這首先開鑿運河是你自己的意思,運河所經的路線也是陛下自己拟定的,陛下信了方士的話,說西南有龍氣,恐天有二日,才指定要挖過去,旨在挖斷龍脈……”
這倒是事實,那是另一位方士袁天罡,善於占星望鬥,預言休咎,非常靈驗,炀帝十分信任,曾召入宮中夜望氣象,發現西南有龍氣沖霄,直犯帝座,應主天下大亂之象,但他知道炀帝不喜歡聽見天下大亂的話,故而隻說西南有龍氣,必須予以挖斷。
炀帝倒是相信了,發動夫工挖運河,通過西南,地經唐公李淵的祖陵,李淵以重金厚谄河督麻叔謀,将河床偏了過去,未及李氏祖茔,是以龍脈未斷,而那條困居在地底的水龍,卻漸漸的長大了。
炀帝被宇文化及一頓搶白,不禁惱羞成怒,大聲道:“你!宇文化及,等回京師之後,我們要好好地算下帳,看是你誤國,還是朕誤國!”
宇文化及冷笑道:“不必算了,你是皇帝,一切責任自該你來負。
我這做臣下的隻是奉命行事而已,天下大亂,是人主失德,引退遜位。
”
炀帝冷笑道:“朕失德遜位,讓給誰,難道讓給你這大奸賊不成!”
宇文化及也冷笑道:“那怕你不讓!此地不比長安,禁衛軍都是你的心腹,此刻行宮的戍衛,是吾兒宇文成都一手訓練的弟兄,他們不會聽你的。
”
炀帝大怒道:“朕倒不信,來人哪!擒下這叛賊!”
那些禁衛軍平時受炀帝厚遇,對炀帝倒是忠心耿耿,他們雖受宇文成都統領,但炀帝不時親校,時加待賞,他們仍是以皇帝為最高的擁護者。
聽見皇帝的口論後,那些禁衛軍執戈逼向宇文化及,使他大為吃驚,一面後退,一面叫道:“吾兒快來,你的這些部下兄弟反了!”
明明是他自己反了,但他卻說人反了。
好在宇文成都也帶一批人候在附近,這批人才是他真正的心腹,出入與共,聽見父親的招呼,殺将進來,手中一柄流金铛,勇不可當,幾名禁衛當者立踣。
炀帝為了己身的安全,對宇文成都極盡籠絡之能事,幾乎此自己的兒子還要親,那想到狼子虎心,說叛就叛,終於死在宇文父子之手。
宇文化及父子弑了炀帝之後,一面行文天下,聲讨炀帝的罪狀,包括弑父鸩兄,逼淫父妃等種種亂倫之舉,而且窮極奢侈暴征苛斂等等,乃使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為了順天應人,解民倒懸,故效成湯之代桀,周武之代纣,并改國号為大許,封宇文成都為武安王兼兵馬大元帥,他的兩個弟弟,宇文士及與宇文智及為左右丞相,把天下朝廷一把抓了。
弑炀帝,反對他的聲浪還小,實在那位皇帝在民間的怨恨太大了。
但宇文氏自立為帝,卻令人難以心服。
於是各路反王俱起,而在山西的唐公李淵,奉迎太子,立為恭帝,三軍缟素,發兵讨宇文氏為炀帝複仇。
這是李淵此宇文氏高明的地方,因為隋代楊氏畢竟已有了幾十年的天下,雖然近幾年征飲過多,但許多建設确也有利於民生不少,怨之者固衆感之者亦大有人在。
人死不計其怨,推出太子來讨公道卻是名正言順的。
唐公素來就跟宇文氏不睦,宇文氏當權,他在太原秣馬厲兵,随時都準備抗拒進一步的迫害而戰,這時明知宇文氏必将容不下自己,乾脆先發制人,起兵讨宇文氏。
這時金墉李密本受炀帝封為魏公,及時也自号為西魏王,發出了十八道通知,給十八個已成勢力的反王,約期在甘泉關會師,合兵讨許,并且聲明不來者為反賊将為公敵。
這是一種表明立場以及先圖自保的做法,當時各路反王紛紛而至,雖然不是烏合之衆,多少也經過多年的籌措準備,但是在暗中行事究竟有很多的限制。
所以聲勢也沒有很大的,誰都無法與久掌兵符的宇文氏一抗,隻有大家合起來才有辦法。
再說,把宇文氏打垮,既無燃眉之急,又可以收編其殘兵再擴充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他們看準了,這十八路反王自己互相火并時,誰都無法很輕易的把對方吞掉。
目前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封許帝的宇文化及。
因此,接到通知後,大家都來了,而且都帶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除來甘泉關下。
每一個人都知道此一戰的關系太大。
但是卻有兩個很重要的人沒有來:一個是李靖,他手頭擁有的勢力不下於任何一家反王,隻不過他沒有把那通知放在心上,因為他尚未揭竿而起,還沒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且通知是給虬髯客的,虬髯客這時出海操軍,李靖本可全權代人,可是他放棄了。
最重要的是李靖發覺這些人中沒一個是成事之器,他不想去弄上什麼牽扯,以免将來難以脫身。
另一個沒有到的人是唐公李淵,他奉了恭帝,在名義上應屬正統,沒有理由要去接受别人的召集。
但是他也不能不聞不問,因此這他的次子李世民以及四子李元霸,率了一彪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