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圣治章第九

首頁
    聖治。

    列為第九章。

     曾子聽了孔子說明孝道之廣大,與極高的效果,以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

    所以又問聖人之德還有大過孝道莫有。

    孔子說:‘天地之間,人連物,都是一樣的得到天地之氣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

    但物得氣之偏,其氣蠢,人得氣之全,其質靈。

    因此,人能全其性,盡其情,故能與天地相參,而物不能。

    故天地之性,惟人為貴重。

    若以人的行為來講,再沒有大過孝的德行了。

     萬物出于天,人倫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過于尊嚴其父,尊嚴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時,配天享受祭禮,那就尊到極點了。

    自古以來,隻有周公作到這一點。

    所以配天之禮,是他創作的。

     從前周朝的時候,武王逝世,周公輔相成王,攝理國家政治。

    制禮作樂。

    他為了報本追遠的孝道,創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禮。

    乃以始祖後稷配享。

    另制定宗廟,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

    周公這樣追尊他的祖與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範于四海。

    因此海内的諸侯,各帶官職來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

    孝德感人知此之深,這聖人的德行,又何能大過孝道呢? 聖人教人以孝,是順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強。

    因為一個人的親愛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時就生出來的,因為父母把他養育漸漸長大,他便對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來。

    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現。

    聖人就因他對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

    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對父母親愛的心理,就教以愛的道理。

    本來愛敬出于自然。

    聖人不過啟發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愛,并非有所勉強。

    故聖人之教,不待肅戒而自會成功。

    聖人的政,不持嚴厲而自會治埋。

    他所憑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天下做父親的,一定愛他們的兒子,天下做兒子的,一定愛他們的父親,父子之愛,是天生的,不待勉強的,這個父子之愛的裡邊還含著敬意,父如嚴君,故包藏著君臣之義。

    父母生下的兒子,上為祖宗流傳後代。

    下生子孫繼承宗嗣。

    家族的繼續綿延,莫大于此。

    父親對子,即是嚴君,又是慈親,有兩重恩愛,所以恩愛之厚,莫重于此。

     由于以上的原因,愛敬當由自己的父母起始。

    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别人,那就叫悖德。

    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禮。

    愛親敬親,是順道而行的善行,不愛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兇德。

    立教的人,應該以順德教化,使民知所愛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禮,民将怎樣取法呢?今不站在順的善行上邊去作,反而站在惡的兇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職,有道德觀念的君子,他絕不會以那個官職為貴重的。

     有道德的君子,卻不是那樣的作法,他講出話來,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稱道他才講,他行出事來,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義理,必定為人尊敬他才做。

    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為人取法他才作。

    他的容貌和舉止,必定端莊偉大可以觀看,一進一退,都是合乎禮儀,可為法度。

    照這樣的居上臨下,駕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懼的畏服他,愛敬他,并以他為模範而仿效實行,所以能夠很順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嚴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孔子引詩經曹風篇鸤鸠章的這兩句話,就是說明‘一個負責管轄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儀禮節,一定沒有差錯,他才能夠為人作模範,而為老百姓所取法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