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十六

首頁
    于與人打交道的老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其後不久武昌起義爆發,溥儀被迫遜位。

    老王于學術上奮發,在《人間詞》中也多發悲憤之音,或許正與于家于國的失意憤懑有關。

     “昨夜夢中多少恨”首句寫明是夢遇亡人,這和蘇轼“夜來幽夢忽還鄉”有些類似。

    “細馬香車,兩兩行相近。

    ”行相近,其實似近實遠,愛人在眼前,其實卻是漸行漸遠,後面“聽隐辚”、“夢裡難從”可作佐證。

    “對面似憐人瘦損,衆中不惜搴帷問。

    ”一個“似”字寫出了愛人問詢,自己于人海中卻茫然間聽不到的特殊感受。

    人在對面,仿佛觸手可及,但卻聽不到,活生生的表現出那種彷徨與無助,此句頗有點後現代感。

    “陌上輕雷聽隐辚”,愛侶已遠逝而去,“夢裡難從,覺後哪堪訊?”夢中都難相從,醒後更覺渺渺。

    “蠟淚窗前堆一寸,人間隻有相思分”,燭淚非燭淚,乃心淚也。

    茫然四顧,偌大人世間再無愛侶,空餘相思無盡,恍然間一時無我。

     再看看《蝶戀花》“百尺朱樓”阙和“春到臨春”阙。

     蝶戀花王國維 百尺朱樓臨大道,樓外輕雷,不問昏和曉。

    獨倚闌幹人窈窕,閑中數盡行人小。

     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

    薄晚西風吹雨到,明朝又是傷流潦。

     蝶戀花王國維 春到臨春花正妩,遲日闌幹,蜂蝶飛無數。

    誰遣一春抛卻去,馬蹄日日章台路。

     幾度尋春春不遇,不見春來,那識春歸處。

    斜日晚風楊柳渚,馬頭何處無飛絮。

     “百尺朱樓”中上阙寫閨中人朱樓獨倚,望穿秋水,癡癡等待郎君而不至。

    下阙首句甚佳,“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

    陌上過來一輛車,她滿懷期望希望是郎君,然而那車卻絲毫沒有停留之意,倏爾遠逝,隻留下漫起樹梢的塵埃。

    萬般失意之餘,不禁想到這樓上的佳人和那路上的少年,都會在這煙塵中慢慢老去。

    讀到此句,蓦然間有種時光忽然停止,悲傷卻無由而起的感覺。

    末句“流潦”指地面流動的積水,今日已是傷情,更何奈驟雨晚來,明朝想必是陰霾如罩,積水四流,對此敢不神傷? “春到臨春”中佳句在最末。

    尋春不遇,蓦然卻見斜陽下依依楊柳,漫天飛絮,馬上人直覺得時光已凝滞不前,一霎那間有忘記身在何處,來自何方的感歎。

     老王說他自己《浣溪沙》(天末同雲)、《蝶戀花》(昨夜夢中)、《蝶戀花》(百尺朱樓)“意境兩忘,物我一體:高蹈乎八荒之表,而抗心乎千秋之間”(《〈人間詞乙稿〉序》)。

    這幾首詞中的佳處都有種超然物外的默然思索,甚至這種思索也超于詞人本身,隐隐然有一種思考宇宙與時間的哲學意味。

    開詞家未有之境,當是指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