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平反之。
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
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
祿生大綸,登第。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
若複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谒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随形。
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衆曰:善惡何緻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一人謂貪财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衆人曆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
因請問。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
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
又根心者真,襲迹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甯取狂狷。
至于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
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
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隐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名,亦福也。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皆受金于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
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獨适己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複贖人于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裡,海内仰之,如泰山北鬥。
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
閉門謝之。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
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隻欲存心于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于此。
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
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于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衆始定;不然,幾亂矣。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于器。
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
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财,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忏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忏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鐘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随所成就,皆得圓滿。
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濟人,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
此又一說也。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