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
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
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
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故暴殄之孽,當于殺生等。
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譯文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喜慶的事,還能福蔭子孫)。
從前姓顔的人家,要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就将孔家先祖所積之德一件一件羅列出來,由此推知,孔家子孫一定有大有作為的人,後來果然出了孔子。
還有,孔子稱贊舜的孝行時說:“他會進宗廟供子孫祭祀,且世代不斷,子孫還能長久得到他的福蔭。
”這些都是确實無誤的,我們還能在曆史記錄中找到很多相同的例子。
當朝少師(太子的老師)楊榮,是福建省建甯人,他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
有一次,連日下雨以至山洪暴發,洪水沖毀了上遊不少民房,被淹的人順流而下。
别的船都去撈取水上漂來的财物,隻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災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撈。
鄉人都笑他們是傻瓜。
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時,家裡開始漸漸寬裕起來。
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模樣,跟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積了許多陰功,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
你可以将你的先祖葬在某處。
少師的父親就把祖父和父親移葬在道士所說的地方。
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白兔墳。
後來少師出生了,二十歲就中進士,不斷升遷,直到位列三公。
皇帝還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
而且少師的子孫,都非常興旺,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之士。
浙江甯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他心地厚道,遵紀守法,做事公正。
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發怒把一個囚犯打得血流滿地,還不解恨。
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求情,請縣官饒過囚犯。
縣官說:“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常理,實在是太可惡了,由不得人不生氣啊!”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現在朝廷失卻正理,政治黑暗*,人心散失已經很久了。
審出案情時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而不能雀躍歡喜。
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态度和緩下來,氣也消了!
楊自懲家其實很窮困,别人送他東西,他卻一概不受。
碰到囚犯缺糧時,他就想方設法弄些米來救濟他們。
有一次來了幾個新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饑餓。
他自己家裡剛好米也不多,若是拿來給囚犯吃,自家人就要挨餓;要是自己吃,囚犯又餓得很可憐。
實在沒辦法,就跟妻子商量。
妻子問他:“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杭州來的,他們一路挨餓,現在餓得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
”兩夫婦就從自家鍋裡撤出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
後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守陳,小的叫守址,分别當了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當刑部侍郎,小孫子當四川按察使。
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當朝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也是楊自懲的後代。
明朝英宗正統年間,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
福建有很多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随他造反。
皇帝派出曾經擔任都禦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捕圍剿造反者。
張楷用計捉住了鄧茂七,又委派福建布政司謝都事去屠殺造反餘黨。
謝都事不肯亂殺人,就向各處收集造反者名冊,凡不在名冊上的人就暗中給一面小白旗,要他們在官兵搜查賊黨時把小白旗插在家門口,并且禁止官兵亂殺好人。
就這樣保存了一萬多人的性命。
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至宰相,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
福建省浦田縣的林家,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經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
隻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而且毫不厭煩。
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個粉團。
老太太每次都給他,一連三年,天天如此。
仙人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跟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将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一升麻子那樣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
林家子孫第一代發科甲的,就有九人。
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
因此福建省竟有“無林不開榜”(意思是林家參加考試的人很多,發榜時榜上也不會沒有姓林的人)的民謠。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還在縣學裡做秀才時,一個寒冬早上他去縣學,路上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裡,就快凍死了。
馮老先生馬上脫下皮襖替他穿上,并扶他到家裡取暖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