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臣行第十

首頁
    !所以白起雖然能一夜之間坑殺四十萬生靈,但是這等于告訴天下人,你們必須決一死戰,絕不可投降。

    白起為争一時之功,結果更加堅定了六國保家衛國的決心。

    從戰略上講,這種做法是在進攻的時候削弱自己的優勢,在軍事上表面勝利了,在政治上、國際上卻破壞了自己的整體計劃。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趙國雖然戰敗了,但并沒有亡國,假如趙國萬衆一心動員起來再戰,趙國的大元帥再出來一個馬服君趙奢那樣的将領,那麼下一次的大戰一起,秦國就不是前一次的對手了。

    況且從今以後,白起使各國都對秦國同仇敵汽了。

    後來秦國之所以始終不敢再出兵攻打趙國的邯鄲,并不是因為趙國經此一敗而由平原君趙勝出來當統帥,而是因為秦國害怕各國諸侯聯合起來救趙。

    秦國知道這個道理,隻是因忌諱不說罷了。

     “再說長平之戰在開戰之前,秦國的兵源不足,重新變更法令,規定凡年滿十五歲的青少年都要服兵役,都要拿起武器上前線和趙作戰。

    以秦國那樣強大的國家,一仗打下來,十五歲以上的軍士死傷過半,因此從長遠來看,長平之戰打敗趙國的功小,秦國大傷元氣損失更大。

    象白起這種不懂戰略、不懂政治、不懂國家長遠利益的将領,怎麼能稱得上是奇将呢?” [我認為,黃石公所言“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道理很對。

    這裡的所謂柔,是指道德上的感化;所謂剛,是指竊賊似的強硬。

    柔弱的人一般總會得到别人的扶助,而太霸道的人怨恨就會集中到他身上。

    正是由于這樣的道理,纣王當年百戰百勝,最後還是被周武王徹底消滅了;項羽每次都打勝仗,和劉邦大大小小打了七十二仗,七十一次都勝利了,最後一次卻全軍覆沒,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所以漢代的學者随何說:“全國各路諸侯,都不希望項羽打勝仗。

    項羽打了勝仗,所有的諸侯都有危機、恐懼感,就彼此結盟,互相援救,所以楚國越強,對劉邦越有利。

    楚國項羽強大了,隻會把全國的軍事力量吸引過來與自己作對。

    ”從這個道理看來,假若天下已定,前面隻有一個敵人,隻要一戰就能解決問題,那麼使用詐術一舉獲勝是可以的;倘若亂世英雄起四方,鹿死誰手還未定論,就不能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這個時候,要想獲得徹底的成功,就必須取信于人,真誠相待,否則最後一定要失敗、滅亡。

    根據這個原則,回過頭來再看長平之戰,當時正是七雄争霸之際,秦國統一天下的實力還不夠,六國諸侯的力量還相當強大,白起一下坑了趙國四十萬降卒,吓壞了各路諸侯,趕緊按照張儀的合縱之計組織聯合戰線同心協力抗秦。

    這樣一來,對秦國非常不利。

    白起貪求奇功,自以為得計,實為秦國的一次大失敗。

    因此何晏的觀點是正确的。

    ] 或曰:“樂毅不屠二城,遂喪洪業,為非乎?” 夏侯玄曰:“觀樂生與燕惠王書,其殆乎知機合道,以禮終始者欤!夫欲極道德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豈其局迹當時,止于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

    不屑苟利,不求小鹹,斯意兼天下者也。

    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

    圍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

    邁令德以率列國,則幾于湯武之事矣。

    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收人明信,以待其弊,将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開弘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

    招之東海,屬之華裔。

    我澤如春,人應如草,思戴燕王,仰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

    雖淹留于兩邑,乃緻速于天下也。

    不幸之變,勢所不圖,敗于垂成,時變所然。

    若乃逼之以兵,劫之以威,侈殺傷之殘,以示四海之人,雖二城幾于可拔,則霸王之事逝其遠矣。

    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也。

    豈不慮不速之緻變哉?顧業速與變同也。

     由是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未可量也。

    ” [或曰:“樂毅相弱燕,破強齊,合五國之兵,雪君王之恥,圍城而不急攻,将令道窮而義服,則仁者之師,鹹以為谟謀勝武侯也。

    可乎?” 張輔曰:“夫以五國之兵共伐一齊,不足為強。

    大戰濟西,伏屍流血,不足為仁。

    彼孔明包文武之德,長嘯俟時。

    劉玄德以知人之明,屢造其廬,咨以濟世,奇策泉湧。

    遂東說孫權,北抗大魏,以乘勝之師,翼佐取蜀。

    及玄德臨終,禅以大位,在擾攘之際,立童蒙之主,設官分職,班叙衆才,文以治内,武以折衡,然後布恩譯於國中之人。

    其行軍也,路不拾遺,毫毛不犯。

    勳業垂濟而隕。

    觀其遺文,谟謀弘遠矣。

    己有功則讓于下,下有阙則躬自咎。

    見善則遷,納谏則改,故聲烈震遐迩也。

    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貪夫自廉。

    ’餘以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

    殆将與伊、呂争烈,豈徒以樂毅為伍哉?”] 【譯文】 公元前285年,燕國上将軍樂毅聯合趙、楚、韓、魏,合五國之兵攻打齊國。

    齊軍全線崩潰,最後隻剩下莒城(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未克。

    樂毅如果乘勝近擊,攻克這二座城池完全是可能的,但他沒有這樣做,于是有人問:“樂毅不破莒城、即墨,結果喪失了開創大業的最後機會。

    這是不是他的過錯?” 夏侯玄說:“閱讀樂毅的《與惠王書》,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差不多已經參透了符合大道之玄機、能按禮義善始善終處理大事的人。

    大凡一個人如果立志要最大限度地貫徹道德原則,把兼濟天下作為理想的時候,怎麼會迷惑于眼前的形勢,僅僅把兼并敵國、稱霸諸侯當做目标呢?樂毅一方面沒有把兼并其它國家看在眼裡,另一方面,他也不想為使燕國強大而不講道義。

     蔑視眼前的利益,不貪求渺小的成就,這表明他的志向是要統一天下。

    一連攻克齊國七十餘城,是為了運用他的機謀,使四海為之震動;圍攻二座殘城而不傷害百姓,就可以使他的仁善的心胸遠近聞名。

    通過廣布恩德來影響其它幾個國家,就差不多類似成湯和周武王的做法了。

    樂毅宏揚他的遠大戰略,用對二城圍而不殲的辦法,以期得到百姓的信任,然後使齊國的殘兵敗将做出什麼錯事,使即墨、莒城的民衆怨恨他們,這樣就可以再放一條寬大的道路等待齊将田單等人歸順了。

    這時候,他就将用寬容和善的政策,也為齊國上層人物提供施展抱負的機會,在東海之濱做出榜樣,在華夏大地收到效果,使我的恩澤有如春風、春雨一樣和煦,讓普天下的人民象春草一樣受到滋潤。

     天下老百姓感激燕王的恩德,這二座城他就會聞風而降。

    這樣一來,帝王之業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樂毅雖然為了這二個城池遲疑滞留五年之久,目的卻是想盡快取得天下。

    至于後來情況發生了意外變化,燕昭王一死,繼位的燕惠王中了田單的反間計,奪了樂毅的兵權,讓騎劫代替他,這都是無法事先預料的。

    樂毅在即将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完全是時勢變化造成的啊!如果他不這樣做,而是以狂暴的大軍進逼,用淩厲的攻勢洗劫,屠殺二城的居民,把自己的殘暴不仁暴露于天下,雖然二城也能攻取,但是那樣一來,稱王圖霸的事業就全完了。

    樂毅怎麼會不知道莒城、即墨可以速戰速決呢?可是他顧忌的是城雖可撥,千秋大業卻被破壞了;怎麼會不知道遲疑不決最後可能有不察風雲呢? 隻是因為速戰速決與時局變化,其結果是一樣的啊! “這樣看來,樂毅不屠滅莒城、即墨,他的心理是不可以用常規去衡量的。

    ” [有人說:“樂毅輔佐弱小的燕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因為齊國過去曾趁燕國内亂侵犯過燕國,燕昭王為此恨極了齊闵王,決心出這口惡氣。

    樂毅聯合五國的兵力攻齊,想雪洗燕王的恥辱,在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後,包圍了莒城、即墨卻不急于奪取,意欲讓其走投無路之後起義投誠。

    這樣看來,樂毅所率領的是仁者之師。

    後人都認為樂毅是有戰略遠見的将才。

    可是能夠認為他比諸葛亮在謀略上更高明嗎?” 張輔對此的看法是:“聯合五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攻擊一個齊國,不能算是強大;在濟水西岸混戰一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不能說是仁義。

    而孔明呢,文武之德兼而有之,仰天長嘯,待時而發。

    劉備因有知人之明,三顧茅廬,咨詢濟世創業的謀略,孔明奇妙高超的策略有如泉湧,天下形勢被他分析得清清楚楚,因此劉備拜他為軍師,接着到東吳說服了孫權,聯合抵抗曹操,抓住赤壁之戰的大好形勢,輔助劉備奪取了四川。

    到劉備臨終之際,把軍政大權委托給了他。

    孔明在戰亂不息、天下紛擾的局勢下,扶助幼主劉禅即位,統籌建立政府機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