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六 三国权十九

首頁
    弇要逃往西安卻反而攻打臨淄。

    我的目的就是想讓賊兵聽到我們向西進兵的消息後回來,這就可以讓東武陽自己解圍了。

    如果賊兵不回來,我們一定能夠搗毀他們的巢穴,他們卻一定無法攻陷東武陽。

    于是開始出發西進。

    于毒聽到這個消息,便丢開東武陽,罷兵回師。

    曹操在半路攔腰攻擊,大敗賊兵。

     當初,遼東太守公孫康仗其地處邊遠而不臣服。

    袁尚、袁熙投靠了他。

     等到曹操攻克烏丸,有人勸說曹操:“趁勢去征伐他們,就可以活捉袁尚兄弟了。

    ”曹操說:“我正讓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首級送來,不煩勞将士們了。

    ”九月,曹操率軍從柳城班師還朝,公孫康馬上就殺了袁尚、袁熙,送來他們的首級。

    衆将問:“你回來,公孫康就送來袁尚、袁熙的首級,這是為什麼?”曹操說:“他一向害怕袁尚等人,我如果逼迫他,他們就會團結一緻;我對他寬松,他們就會自相殘殺。

    這是他們之間的矛盾糾葛和力量對比造成的。

    ” 曹操在下邳攻打呂布,沒有攻克,要撤軍。

    荀攸說:“呂布有勇無謀,現在他三軍都已敗北,他的銳氣已經減弱了。

    三軍都把主将視為支柱,支柱已經衰弱士兵就沒有了鬥志。

    陳宮雖有智謀但性情遲緩。

    現在趁呂布的士氣還沒有恢複,陳宮的主意還沒有拿定,進軍迅速攻打他們,呂布就可以被打敗了。

    ”曹操于是決開沂水、泗水河口,水淹下邳城。

    守城軍隊潰敗,生擒呂布。

     袁紹率領文醜諸将和曹操開戰。

    荀攸勸說曹操用辎重引誘敵兵,敵人于是紛紛搶奪辎重,袁軍軍陣大亂,曹軍在陣中殺死了文醜。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時候,曹操糧食饋乏。

    曹操就給荀或寫信說,要撤兵回許昌。

     荀或說:“袁紹把所有的人馬都集結在官渡,要和曹公一決勝負。

    你以最弱小的力量抵抗最強大的力量,如果不能制服對方,一定會被對方乘機制服。

     這是天下最關鍵的時刻。

    而且袁紹隻是匹夫之勇,能夠聚攏人才但不會任用人才。

    如果憑你的聖明勇武并借助于應時,幹什麼不能成功?現在士兵雖少,還不象楚漢之間在榮陽、成桌時的力量對比。

    那個時候,劉邦和項羽都沒有誰肯後退的,先後退的一方氣勢一定會屈從另一方。

    你用十分之一的士衆,劃分疆域而固守它,卡住袁軍的咽喉,令其不能向前,這樣的情況已經堅持半年了。

    眼看着袁軍的勢頭已經枯竭,一定會發生變故。

    這是運用奇謀的時機,千萬不能失去啊!”後來又有袁紹的謀士許攸,因貪圖錢财,袁紹不能縱容他,他就來投降。

    他向曹操遊說,讓曹操偷襲袁紹的其它屯營,燒了他的糧草。

    于是打敗了袁紹。

     在南陽和荊州牧劉表會合,曹操前往征伐他們。

    謀臣進言說:“張繡和劉表相互仰仗自認為強大。

    但是張繡作為遊擊軍隊被劉表供養,劉表是無法供養的。

    逼迫他們,他們就會團結一緻;緩圖他們,他們就會自己分裂。

    ” 曹操不聽,劉表果然派兵來救張繡,曹操大敗。

    初平三年的春天,曹操撤兵回許都。

    張繡率兵前來追擊,曹操的軍隊無法前進。

    曹操給荀或寫信說:“敵人來追擊我,雖然我們一天隻能走幾裡路,但照我的估計,到了安衆,必定能打敗張繡。

    ”後來,果然利用奇兵伏擊打敗了張繡。

    曹操回到許都,荀彧問:“上次為什麼估計敵人被打敗?”曹操回答說:“敵人阻擋住我軍的退路,把我軍逼到絕境同我們作戰,我因此知道我們會勝利。

    ” 西平曲光殺了西平郡守,興兵叛亂,衆将要求派兵攻打他。

    張既說:“隻有曲光等人造反,郡中其它人不一定都和他們一樣。

    如果此時派兵前往,當地官吏和羌人、胡人一定認為國家不辨是非,反而更加使他們相互依賴。

    這樣做就象是給老虎增添了翅膀。

    曲光等人要依靠羌人、胡人作外援,現在先讓羌人、胡人從背後攻打他們,給以豐厚的獎賞。

    凡被俘虜的都充當羌人、胡人的奴俾。

    在外擋住他們的勢頭,在内分化他們的聯合。

    這樣必定會不戰而平定叛軍。

    ”于是發布檄文告知那些随曲光做亂的人:“錯了的行為不迫究,能夠殺賊兵首領的人要加以封賞。

    ”在這個時候,曲光的部下殺了曲光,并送來首級。

     以上這就是統一了九州、百郡八成以上的主要策略。

    ] 【按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争,而曹操能一枝獨秀,幾雄據天下,這是什麼原因?縱觀曹操的奮鬥史,自見分曉。

     首先,曹操有其超人的膽識和過人的決斷力。

    面對軍閥割據的局面,他能夠發揮其機智、勇武的一面,看到“四方生心”,毅然決定“奉主上以從人望”,亦即曆史上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候”,取得了壓倒一切的政治優勢,為其創業開辟了道路。

    他能夠騁其傑出的智謀,兼取古人優異的治國用兵之法,以緻“東征西伐”,所向披靡。

     其次,曹操善于用人,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他創立了一套開明的人事制度,“唯才是舉”,禮賢下士,務使其智囊盡具器用,确保了戰略決策的正确與及時。

    想當時袁紹維據四州,謀士非不懂用兵之法,而竟敗在曹操手下。

    如荀或所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由此可見曹操用人之一斑。

    蘇轼稱:“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其而已矣。

    古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

    ” 曹操不失為古之智者。

     曆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人們常以古鑒今,縱然在我國曆來存在着褒劉貶曹的偏見,但曹操畢竟以其“大順”、“大略”、“大德”、“鞭撻宇内”,威服天下,成為後人竟相效仿的兼具文韬武略的一代枭雄。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得天下之福。

     [董昭等欲共進曹公,九錫備物,密訪于荀彧,彧不許。

    操心不平,遂殺之。

    範晔論曰:“世之言荀君通塞,或過矣。

    常以中賢以下,遂無求備。

    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終,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衛賜之賢,一說而弊兩國,彼非薄于人,而欲之,蓋有全必有衰也。

    斯又功之不可兼者矣。

    方時運之遭,非雄才無以濟其弱,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

    此又時之不可并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 曹氏率義撥亂,代載其功,至文帝時,天人與能矣。

    遂受漢禅。

     [劉若勸進曰:“臣聞符命不虛見,衆心不可遠。

    故孔子曰:‘周公其不聖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其萬物也。

    ’是以舜享天下,不拜而受。

     今火德氣盡,炎上數終。

    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哲,受命既固。

    光天之下,神人同應。

    雖有虞之儀鳳,周之躍魚,方之今事未足為喻。

    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乃眷之旨;中忘聖人達節之數;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聖道于高衢,垂無窮之懿勳也。

    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争之義。

    臣等敢以死請。

    ”太史丞許芝又曰: “《易傳》日:‘聖喪受命而王,黃龍以戊己日見。

    ’七月四日戊寅,黃龍見。

    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也。

    又曰:‘聖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麒麟以戊己日見。

    厥應聖人受命。

    ’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

    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

    有德者過于八百,無德者不及四百載。

    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十年。

    漢行夏誅,迄今四百二十六歲。

    天之曆數,将以盡終。

    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瑞也。

    夫得歲者,道始興。

    昔武王伐殷,歲在鹑火,有周之分野也。

    高祖入秦,五星聚于東井,有漢之分野也。

     今此歲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

    而天之瑞應,并集來臻,伏惟殿下體堯舜之聖明,膺七百之禅代,天下學士所共見也。

    謹以上聞給事中。

    ”蘇林等又曰: “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

    王公之國各有所屬。

    天子受命,諸侯以封。

    周文王受命,歲在鹑火,至武王伐纣,十三年歲星複在鹑火。

    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纣,歲在鹑火,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為将,讨黃巾。

    建安元年,歲複在大粱,始拜大将軍。

    十三年複在大梁,始拜丞相。

    今二十五年複在大梁,陛下受命。

    此魏得歲與文王受命相應。

    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基于堯舜之次。

    陛下宜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

    ”] 【譯文】 能夠治理天下危機的人,就會擁有天下的安定;能夠解除天下憂患的人,就會享受天下的快樂;能夠解救天下災難的人,就會得到天下的福分。

     [董昭等人要晉升曹操的爵位,加賞九錫(古時帝王賜于重臣的九種器物,以示榮寵)。

    他們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見。

    荀彧不贊成。

    曹操心中不滿,于是殺了荀彧。

    範晔評論說:“世人都言稱荀或通曉通塞機變,有些過頭了。

     我常常想中等賢能以下的人,便不必迫求智謀的圓滿,在研習學業中有他的疏漏,能推原開始未必能把握住結局,這是事理不能完全窮究的原因。

    憑衛賜的賢能,一番話便颠覆兩個國家,不是他對人太薄情而非要如此,原因是國家有盛時就必定有衰時。

    這又是功業不能兼顧始終兩端的情形。

    正遇到某種時運的時候,必須是雄才大略者才可以成功;衰弱的時候,國政王權就要溶入功勞卓著、勢力強大者的手中了。

    這又是盛時哀時兩者不能兩全的情形。

     這大約隻是使統治歸于正道,也是殺身成仁的意思。

    ”] 曹操率領二軍将士平定戰亂,世世代代記錄着他的功績,到魏文帝時,順大應人,于是就接受了漢獻帝的禅讓,而自立為天子。

     劉若上表勸曹丕稱帝:“我聽說過‘符命不虛見,衆心不可遠’的話,所以孔子說:‘周公難道不聖明嗎?他卻把天下讓給了周成王。

    這如同天地、日月不吝惜萬物一樣。

    ’因此,堯要禅位給舜,舜一點兒沒有推辭。

    現在漢室氣數已盡,炎漢皇帝命運将終,上天感念魏有明德,魏國将領受齊天洪福,祥瑞光明,受天帝之命已是必然,神人都必将響應。

    即便是有虞氏時出現的儀鳳,西周時出現的躍淵之魚,和今人的祥符瑞兆也無法相比。

    可是陛下你卻違背天命而注重小節,不依衆望而貞守私志,對上忤逆了皇大的旨意,對中忘掉了聖人知人達變的原則,對下令人臣翹首以盼的心願失望,這樣足不能把聖人之道付諸實施于統治之中的,也不能把蓋世的功勳垂繼後世。

    我聽說事奉君主的人有進獻廢立君主之議的責任;事奉皇帝的臣下擁有逆鱗固争的權力。

    我們這些臣子大着膽子冒死肯求陛下登基。

    ”太史丞許芝又說:“《周易》說:‘聖人應天命稱土,黃龍在戊己日出現’。

    七月四日是戊寅日,有黃龍出現。

    這是帝王承受天命的瑞祥之兆。

    《易傳》又說:‘聖人憑德行使天下歸附,仁愛恩德廣施天下,麒麟在戊己日出現。

    這是應驗在聖人秉受天命上’。

    我聽說帝王是五行的精華。

    異姓更替,興衰輪回,以七百二十年為一個周期。

    有德政的王朝統治時間超過八百年,沒有德政的王朝統治不到四白年。

    因此,周朝一統天下達到八百六十七年,夏朝隻有四百幾十年。

    漢朝開始推行夏曆(指開國)至今四百二十六年。

    天命的時限,将要完結了。

    這都是帝王秉受天命改朝換代的征兆。

    ,得到歲星照臨的,他的統治開始興起。

     從前周武王伐殷商的時候,歲星在鹑火旁出現,鹑火正是周的分野。

    漢高祖進入秦地,五星都聚集在東井附近,這是應了漢室的分野。

    現在歲星照臨大梁,應了魏國的分野。

    上天的瑞兆應顯,一起都呈現并十分完美,萬望陛下能體察堯舜的聖明,秉受可到七百年的禅讓代興,這是天下有識之士的共同想法。

    敬請把我的想法傳達給陛下。

    ”蘇林等人又說:“天上有十二星次來和地上相應成為分野。

    王公之國各有它的征兆。

    天子以此秉承天命,諸昏以此分封。

    周文王秉承天命,歲星是在鹑火星旁,到周武王攻伐殷纣王,這是十三年之後,歲星又出現在鹑火星旁。

    所以《春秋傳》說:‘周武王攻伐殷纣王,歲星在鹑火星旁,就應了我們周室的分野。

    ’以前光和七年,歲星照臨大梁,魏武王領命拜将,征讨黃中軍。

    建安元年,歲星再次照臨大梁,魏武王被封為大将軍。

    十三年後,歲星又出現在大梁,魏武王被拜為丞相。

    現在二十五年之後歲星又出現在鹑火星旁,陛下該秉承天命。

    這是魏室合于歲星,和周文王秉受天命相對應。

    舜以土德承繼堯的火德,現在也是以魏的土德承繼漢的火德,在五行運行中漢魏緊随堯舜之後。

    陛下應該更換年号與服色,建帝号,這是天下百姓的大幸啊!”] 王室雖靖,而二方未賓,乃問賈诩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陛下應期受禅,撫臨率士,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殷。

    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平也。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将,故舉無遺策。

    臣竊料群臣無權、備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

    昔舜舞幹戚,而有苗服。

     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文帝不納,後果無功。

     [三苗國,今嶽莊是也。

    蜀相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

    司馬宣王距之。

    诏宣王:“但堅壁距守,以挫其鋒。

    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

    ”亮送婦人衣以怒宣王,宣王将出戰,辛毗仗節不許,乃止。

    宣王見亮使,唯問寝食及事繁簡,不及戎事。

    使答曰:“答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啖食至數升。

    ”宣王曰: “亮斃矣。

    ”尋果卒也。

    ] 甘露元年,始以鄧艾為鎮西将軍,距蜀将姜維。

    維軍敗,退守劍閣。

    鐘會攻維不能克,乃上言曰:“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裡,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有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山高谷深,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先登至江由,蜀将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子忠等出戰,大破之,斬瞻。

    進軍到洛縣,劉禅遂降。

     [後主用谯周策奉玺書於艾,曰:“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附緣蜀土。

    鬥絕一隅,幹運犯冒,漸苒曆載。

    每惟黃初中,宣溫密之诏,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

    而不德暗劣,貪竊遺緒,俯仰累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

    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促命?”艾大喜,報書曰:“王綱失道,群英顯起,龍戰虎争,終歸真主。

    此蓋天命去就之道。

     自古聖帝愛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

    具不由此,未有不颠覆者矣。

    隗嚣憑隴而亡;公孫據蜀而滅,斯實前代覆車之鑒。

    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将比隆黃軒,侔功往代。

    銜命來征,思聞嘉鄉,果煩來使,告以德音。

    此非人事,乃天意也。

    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

    君子豹變,義存大易。

    來辭謙沖,以禮舉親,此皆前哲歸命之典。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 後主壯洛陽,策命之為安樂公,曰:“蓋統天載物,以鹹甯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

    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

    我太祖承運龍興,弘濟八極。

    是用應天順人,撫有區夏。

    於時,乃考因群傑虎争,九服不靖,乘間阻遠,保據庸蜀,幾将五紀。

    朕永惟祖考,思在綏輯,四海愛整,六師曜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應機豹變,履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欤往欽哉!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

    ”初,晉文王欲遣鐘會伐蜀。

    邵第曰:“今鐘會率十萬餘衆伐蜀,愚謂會單身無重任,不若餘人。

    ”文王曰: “我甯當複不助此耶?若滅蜀後,如卿所慮,當何能辦?凡敗軍之将,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心膽已破故也。

    若蜀已破,遺人震恐,不足與圖事。

    中國将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

    若作惡,祗自族耳。

    ”會果與姜維反,魏将士憤發,殺會及維也。

    ] 至晉未,谯縱複竊蜀。

    宋劉裕使朱齡石伐蜀,聲言從内水取成都,敗衣羸老進水口。

    谯縱果疑其内水上也[議曰:内水,涪江也],悉軍新城以待之。

     乃配朱齡石等精銳,徑從外水,[議日:外水,泜江也。

    若中今洛縣水是也。

    ] 直至成都,不戰而擒縱。

    此滅蜀形也。

     【譯文】 朝廷内部雖然安定了,可是吳蜀二地還未歸順。

    文帝于是問賈诩說:“我想讨伐不聽從号令的逆臣,以統一天下,吳國和蜀國先伐哪一個呢?”賈诩回答說:”攻城略地首重用兵權謀,建立基業崇尚道德教化。

    陛下應運登基,統治國家,假若撫之以禮樂教化而待其變亂,那麼平定他們也就毫不困難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