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他的政績、才能。
這才是獲得人才的正道。
古人說得好:把私營山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領導人就會被蒙蔽;争名于朝、奪利于市就會傷天害理,出賣朋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要損害國家、人民的利益,破壞領導者的形象,喪失威信。
]
《韓詩外傳》曰:“夫士有五反,有勢尊貴不以愛人行義理,而反以暴傲。
”——[反貴也。
古語曰:“富能富人者,欲貧不可得;貴能貴人者,欲賤不可得;達能達人者,欲窮不可得。
”梅福曰:“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
”]
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
——[反富也。
]
資勇悍不以衛上攻戰,而反以侵淩私鬥。
——[反勇也。
凡将帥輕去就者,不可使鎮邊,使仁德守之則安矣。
]
心智慧不以端計教,而反以事奸飾非。
——[反智慧也。
《說苑》曰:“君子之權謀正,小人之權謀邪。
”]
貌美好不以統朝莅人,而反以盅女從欲。
——[反貌也。
此五者,所謂士失其美質。
]
【譯文】
《韓詩外傳》說:“古代的士大夫在貴、富、勇、智、貌五種素質方面都有相反的一面。
比如有些人有了勢力,地位也尊貴了以後,本來應該愛護别人,愛護朋友,行俠仗義,通情達理,實際上恰恰相反,出身貧賤的一旦發迹後,一闊臉就變,變的不近情理,不行仁義,飛揚跋扈,殘暴不仁。
”[這就是尊貴的另一面。
如果他能保持貧賤時的品德不變,那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所以古人另有一種說法:發了财後能讓别人也發财的,想窮也窮不了;當了官後能讓别人也當官的,想下也下不來;交了好運後能讓别人也交好運的,想倒黴也倒黴不了。
在甯波四明山歸隐成仙的梅福把這一哲理總結為:“成就别人的實質上是成就自己,擋别人路的最後把自己的路也堵死了。
”]
家道富裕以後,本應周濟貧困,扶危急難,可是有的富貴之家,不但不幫助窮人,投資社會福利、社會公益事業,廣積功德,反而驕侈淫俠,揮霍無度,最後難免落個錢财散盡,家業凋零的下場。
[這就是說,财富會走向它的反面。
]
仗着自己年輕力壯,勇猛骠悍,不是去保家衛國,而是好勇鬥狠,欺負弱者,或者在黑道中結成流氓團夥,聚衆毆鬥。
[這樣,勇武就走向了反面,于社會有害了。
把這個道理用到治國安邦讓,執政者不應當讓那些好戰的将帥去鎮守邊疆,以免輕率地發動戰争;而應當讓仁愛寬厚的儒将或文臣守衛邊疆,這樣國家就安定了。
]
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是用來幹正事,做有益于國家、社會的事,而是使奸作詐,颠倒是非,[智慧就要走向反面。
《說苑》說:“君子也用權謀,但是為了做正義的事;小人也用權謀,但是為了幹壞事。
”]
容貌姣美,風度翩翩的本來是件好事,如果放到樹立形象、講究禮儀的場合如公關、外交之類的地方,是很恰當的,但是如果憑臉蛋漂亮去亂搞男女關系,去行淫縱欲,[那就走到美的反面去了。
一個有教養的人如果使這五種優勢走向反面,那就喪失了有文化的人五種原本美好的素質。
]
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懾,人畏懾則變故出。
——[反明罰也。
]明察則人攏,人擾則人徙,人徙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
”——[反明察也。
太公曰:
“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怨長。
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惡;不知所歸,而知所去。
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
”
晉劉頌曰:“凡監司欲舉大而略小,何則?夫細過微阙,謬忘之失,此人情所必有,所固不許在不犯之地,而悉糾以法,則朝野無立人。
此所謂以治而亂也。
”]
【譯文】
姜太公說:“刑罰太嚴明,國人就會被弄得戰戰兢兢,提心吊膽,人整天處在這種狀态就會生出變故,反而要出亂子。
[這就是明罰的反作用。
]什麼事都看得那麼清楚,人就覺得騷擾不安,為了逃避騷擾,大家就要遷移,不再安居原地了,這樣容易發生動亂。
”[這就是明察的反作用。
姜太公還說:
“一有貢獻就獎賞,動不動獎賞,容易誘發不滿足的心理,不滿足就滋長怨恨,久而久之就要反目成仇。
這就是明賞的反作用。
賢明的國王統治管理一個國家,不大去注意臣民愛好什麼,而更多的是注意臣民讨厭什麼;不大去注意為什麼要來歸順他,而更注意為什麼要離開他。
這樣做就能使所有的人安安靜靜、太太平平地過日子。
真能做到人人平安,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
晉朝的名臣劉頌說:“政府中負責監督稽查的官員,為什麼要隻注意大案要案,而對于細小的違紀現象不大過問呢?因為微不足道的過失、缺點,偶然的遺忘、疏忽,這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不應當将這類過錯劃人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