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时宜二一

首頁
    計,無生慮也,此信之所以勝也。

    漢王制敵入國,飲酒高會,士衆逸豫,戰心不同。

    楚以強大之威而喪其國都,項羽自外而入,士卒皆有憤激之心,救敗赴亡,以決一旦之命。

    此漢所以敗也。

    且韓信選精兵以守,而趙以内顧之士攻之;項羽選精兵以攻漢,而漢王以懈怠之卒應之。

    此事同情異者也”。

     故曰: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

    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計策之機也。

    ] 【譯文】 韓信率兵攻打趙國,把軍隊駐紮在井徑[指太行山要隘井陉口,在今河北省鹿泉市西南十裡]。

    他逃選出兩千輕騎精兵,每人拿着一面紅色的漢軍旗幟,從小路向前,到能夠隐蔽埋伏起來可以窺視趙軍動靜的山坡上,并且特别叮囑說:“趙軍看到我軍敗退逃走,一定會全巢出動來追擊我軍,到那時你們快速地沖入趙軍的營地,把趙國的旗幟拔掉,換立上我們漢軍的旗幟。

    ” 韓信于是派遣一萬人馬先出發,開出營寨之後,背向着河水排開了陣勢。

    等到天亮時分,韓信登上戰車,插上大将旗号,設上戰鼓,率領另一路人馬開出井陉口的隘道,于是趙軍打開營門前來迎擊漢軍,雙方對峙交戰了很久。

     韓信詐敗,抛棄軍旗和戰鼓,快速退回到排在水邊的軍陣之中。

    排在水邊的軍隊,打開陣勢,把他們迎入陣中後,然後又回身與趙軍疾戰。

    趙軍果然傾巢而出,大家争相掠奪漢軍的軍旗戰鼓,追逐韓信等人。

    韓信等人已經與水邊的隊伍會合,軍士們個個奮勇争先,拼命作戰,一時趙軍也不能獲勝。

    韓信最先派出去的兩千騎兵,正在等候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韓信,拾取戰利品,看到趙軍此舉,他們于是沖入趙軍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去,豎立起兩千面漢軍的旗幟。

    趙軍此時無法擊敗韓信背水為戰的軍隊,更不能俘獲韓信等将官,想收兵回營,卻看到營帳上全是漢軍的紅色旗幟,于是大為惶恐,以為漢軍已經俘獲了趙王和他們的将軍了。

    于是趙軍大亂,士兵們紛紛轉身逃跑。

    趙将雖然竭立制止,連殺好多人,但仍然不能阻止他們。

    因此漢軍乘機攻擊,大破趙軍,俘虜活捉了不少趙國将領和士兵。

    漢軍諸位将領分别把敵人的首級和俘虜等呈現給韓信,然後都向韓信稱賀。

    有人問他:“兵法上說,排兵布陣,右邊應背着山陵,左邊應面對川澤,可是這一次将軍你卻反而背水為陣,竟然靠此打了勝仗,這是什麼戰術呢?”韓信回答說:“兵法上不是說必須把軍隊置之死地,士兵才能奮勇作戰,然後才可以絕處逢生;把士兵放置在危險的境地才能力争存活,獲得勝利’。

    況且我韓信并沒有統領平素受我訓練過而聽我調度的将士,這正所謂:‘驅趕着趕集市的人去打仗!’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如果不把軍隊安排在‘死地’,使每個人都為了存活而奮力作戰,那麼是無法取勝的。

    現在如果把這些将士們都放置在有可能逃生的地形,他們早就都逃跑了,哪裡還能夠使用他們呢?” 再舉一個例子,漢高祖劉邦劫奪并統領五路諸侯的兵馬攻入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是西楚項羽的都城)。

    項羽得之這一消息後,便率領軍隊離開齊國,回師攻伐漢軍,與漢軍在睢水河邊大戰。

    楚軍大破漢軍,殺死很多漢兵,漢軍士卒屍體沉入睢水河,因此河水都被堵塞而不能流動。

    以上說的是,由于當事者内心的情态不同而造成同類事情出現不同的結果。

     [荀悅說:“攻打趙國的那一次戰役,韓信把軍隊布在泜水河邊,可是趙軍卻不能戰勝漢軍,這是為什麼呢?彭城那一次戰役的慘劇,漢王率軍戰鬥在河邊,士卒因逃跑赴水而死在睢水河中的不計其數,因而楚軍大獲全勝,這又是為什麼呢?趙軍開出老巢,看到有前進的可能便前進,知道了困難便後退,胸中包藏着兵敗便後退回營的心思,沒有下定必死奮戰的決心。

    韓信率領的孤軍背向河水為陣,人人都下定了必死奮戰的信心,不考慮存活的希望,這便是韓信之所以勝利的原因。

    漢王制服敵人,攻入楚國都城彭城,飲酒大會賓客,士卒兵丁們也都苟圖安樂,缺乏統一的鬥志。

    楚軍有強大的威勢卻喪失了自己的國都,項羽率領他們從外面攻打回來,兵士們人人都帶有憤慨激昂的鬥志去挽救從前的失敗,奔赴國難,以自己的性命來拼一死戰,這便是漢軍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況且韓信選擇精兵去抵禦趙軍,而趙國卻派抱有内顧之心的士卒去攻打韓信;項羽選派精兵去攻伐漢軍,而漢王卻用松懈懶惰的士卒去對付項羽。

    這正說明同類事情由于當事者内心的情态并不相同而導緻了不同的結果。

    ”所以說,權謀是不可能預先設置周全的,機變也是不可能預先謀劃出來的,隻有做到根據時機的變化而變化,依據事情的發展來變通計劃,這才是計策的關鍵所在啊。

    ] 漢王在漢中,韓信說曰:“今士卒皆山東人,歧而望歸。

    及其鋒東向可以争天下。

    ”後漢光武北至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