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犯法之列而統統繩之以法,否則的話,朝野上下,就沒有一個站得住腳的人了。
這樣做的結果,看上去是求治,實際上是制造動亂。
”]
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夫,謂之嫉妒。
”——[反忠孝也。
《呂氏春秋》曰:“夫陰陽之和,不長一類。
甘露時雨,不私一物。
萬人之主,不阿一人。
”申子曰:“一婦擅夫,衆婦皆亂。
一臣專君,群臣皆蔽。
故妒妻不難破家也,而亂臣不難破國也。
是以明君使其臣,并進輻辏,莫得專君焉。
]
【譯文】
齊國的名相晏嬰說:一個好的臣子,固然應對上司忠心,然而忠心的過分了,就變成專權,那就不是忠了;當兒子的孝敬父母是好事,但是如果隻突出他一個人的孝順,把其他兄弟姐妹都比下去,那就是不孝;妻子愛自己的丈夫是家庭和睦的保障,但是如果丈夫還有二房小妾(這是針對古代多妻制而言),做妻子的霸住丈夫獨專其房,醋勁太大不能容納别人,很可能導緻家破人亡。
[因此忠孝做得太過分了,也會引起反撣。
《呂氏春秋》說:陰陽調和滋養萬物,香花毒草,一視同仁。
甘露雨水,普澤天下,東西南北,不遺一隅。
一國之君,普天同仰,老少美醜,平等對待。
戰國時的法家、韓國的申不害說過:一個女人獨霸了丈夫,其他的太太就要搗亂;一個大臣獨攬大權,其他臣子的積極性就會被壓下去。
所以嫉妒心太強的妻子很容易破家,權力欲太重的大臣很容易破國。
有鑒于此,一個高明的領導人,對于部下,決不偏聽偏信,也不專權重用某個人,而是同心協力,各盡其能。
就象車輪上的根根輻條一樣,不讓其中的某一根單獨起作用。
就樣就不會發生一人專權的現象了。
]
韓子曰:“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
”——[反文武也。
曾公曰:
“恃武者滅,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吳子曰:“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之君恃衆好勇,以喪社稷。
明主鑒茲,必内修文德,外治武訓,故臨敵而不進,無逮于恭。
僵屍而哀之,無及于仁矣。
”《鈴經》曰:“文中多武,可以輔主;武中
多文,可以匡君;文武兼備,可任軍事;文武兼閥,不可征伐。
”]
【譯文】
韓非子說:“讀書人舞文弄墨,常常擾亂國家的法令;認為力氣大,武功好才有用的人常常靠蠻勇解決問題,也是對國家法令的破壞。
”[“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這是法家反文反武的說法。
曹操則說:“一個國家單純依靠武力或是單純依靠文化,都要滅亡。
”吳國的夫差,魯國的偃王,就是“恃文者亡”的明證。
吳起說:“上古時候的窮桑氏(即承桑氏)
的國王治理國家,廢棄了軍隊建設,專講道德,結果國家給人家滅了。
夏代的有扈,依仗人口衆多,軍事力量強大,不要文化,結果也亡國。
高明的帝王吸取這個教訓,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訓’作為政治的最高原則,對内加強文明道德建設,對外加強國防軍事建設,因此敵人不敢侵犯,民衆文明安定,國王從容謙恭,供奉為國犧牲的烈士,激勵人民學習英勇尚武的精神而不傷害仁愛文明的修養。
”《素書》(即《鈴經》)說:“有文化素養又經過軍事訓練的人或經過戰火考驗又有文化素養的人,才可以匡扶君王。
國家如此,個人也一樣,文武兼備的人才能做大将,否則不可委以軍事重任,讓其率軍征伐。
”
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于患也。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于府[魯國之法,贖人于他國者,受金于府也]。
孔子曰:“魯國不複贖人矣。
”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
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
——[反廉也。
匡衡雲: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公卿大夫相與修劄恭讓,則人不争;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義高節,則人興行;寬柔惠和,則衆相愛。
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化成也。
何者?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争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人。
此其本也。
]
【譯文】
孔子的學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個落水的人,父母親非常感激,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愉快接受後,跑來向孔子講述。
孔子說:“子路做得對,以後魯國的人都願意救人于危難之中了。
”救了人有酬勞嘛!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子貢很有錢,養有奴隸,奴隸的親人向子貢提出要贖人回去。
[按照魯國的法律,向奴隸主贖人,是要交贖金的。
]但是子貢放了人卻沒要贖金。
孔子說:“子貢做得不對,你不收贖金,以後誰還敢贖人?”
為什麼孔子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為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