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 七雄略十八

首頁
    千裡,如果曹沫當時不離開戰場,不去考慮以後,出戰隻知拼死,不知求生,則隻能做一個戰敗被擒的将領罷了。

     而曹沫卻隻憑一口寶劍,便挾持桓公于葵丘的會盟壇上,面不改色,義正辭嚴。

    三戰三敗所失的土地,一下子完全恢複,天下震動,名聲傳于後世。

     象管仲、曹沫這兩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節,為小恥而死,他們認為與世長辭,功名不立,這不是聰明之舉。

    所以能去掉怨恨之心,成就了終身之名;不顧些微之恥,建立了千載功業。

    因此,其功業與三王争高下,名聲與天地共存亡。

    希望你加以考慮!”燕将得到書信以後,說:“謹遵先生的命令。

    ” 說罷,就自刎而死。

    ] 【按語】 張儀遊說各國,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

    田成子篡齊以來,齊王對大臣們有一種近乎本能的不信任感。

    張儀極力闡述齊國大臣目光短淺,實際上是暗示齊王:你的大臣都在為自己着想。

    所以,與其說張儀的言辭打動了齊王,不如說是張儀的話印證了齊王的猜疑心理。

    張儀遊說藝術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能實事求是。

    他以齊魯來比秦齊,是非常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

    戰争,不僅是戰略、戰術、戰備的較量,更主要的還是國家經濟實力的較量。

    事實勝于雄辯。

    隻有用這種客觀的分析才能使齊國國君低頭。

    一人遊說六國在今天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其實并不神秘。

    最難的是開始,以後随着連橫陣營的擴大,每增加一個國家,對遊說下一個國家來說,困難便減輕一分。

    因為,張儀不僅是多了一份可以說服人的有力證據,更重要的是他營造了一種越來越厚重的無形政治壓力。

     張儀說趙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效愚于大王。

    大王收天下以賓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

    是大王之威,行于山東。

    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并漢中,包兩周,遷九鼎,守白馬之津。

    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有敝甲凋兵,軍于渑池,願渡河,據悉吾,會戰邯鄲之下。

    以甲子合戰,以正殷之事。

    故使臣先以聞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為縱者,恃蘇秦。

    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自令車裂于市。

    夫天下之不可混一亦明矣。

    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

    而韓、梁稱為東藩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

    夫斷右臂而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無危,豈可得乎?今秦發三軍:其一軍塞乎道,告齊使興師,渡河軍于邯鄲之東;一軍軍于成臯,驅韓梁軍于河外;一軍軍于渑池,約四國而擊趙。

    趙服,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失以聞于左右。

    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于渑池,面相見而口相約。

    請按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

    ”趙肅侯許之。

     [武安君破趙長平軍,降其卒四十餘萬,皆坑之。

    進圍邯鄲,而軍糧不屬,乃遣衛先生言于秦昭王曰:“趙國右倍常山之險,而左帶河漳之阻,有代馬車騎之利。

    民人氣勇,好習兵戰,常會諸侯而一約為之縱長,明秦不弱則六國必滅。

    秦所以來得志于天下者,趙為之患也。

    今賴大王之靈,趙軍破于長平,其信臣銳卒莫不畢死。

    邯鄲空虛,百郡震怖,士兵鹹怨其主。

    誠以此時遣轉輸給、足軍糧,滅趙必矣!滅趙以威諸侯,天下可定,而王業成矣!” 秦王欲許之,應侯妒其功,不欲使成,言于秦王曰:“秦雖破趙軍,士卒死傷亦衆,百姓疲于遠輸,國内空虛。

    楚、魏乘虛為變,将無以自守,宜且罷兵。

    ”王從之。

     後三年複欲将白起伐趙,起不肯。

    王乃使應侯責之曰:“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君前率數萬之衆入楚,撥鄢郢,焚其郊廟,楚人震恐,東徒而不敢西向。

    韓、魏相率興兵甚衆,君所将不能半,而破之伊阙,流血漂橹,韓、魏已服,至今稱東藩。

    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

    今趙卒之死于長平者,已十七八,是以寡君願使君将,必欲滅之。

    君常以寡擊衆,取勝少神,況以強擊弱,以衆擊寡乎?”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疏斥,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将,又無守備。

     故臣得引兵深入,兵多倍城邑,發糧焚舟以專人心;掠于郊野,以足軍糧。

     當此之時,秦之士卒,以軍中為家,以将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力,死不旋踵。

    楚人自戰其地,鹹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鬥意,是以能有功也。

    伊阙之戰,韓顧魏,不欲先用其衆;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

     二軍争便,其力不同。

    是以臣得以設疑兵,以持韓陣,專軍并銳,觸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

    以是之故,果能有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今秦軍破趙軍于長平,不遂以時,棄其振懼而滅之,畏而釋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衆;繕理兵甲以益其強;增浚城池以益其固。

    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

    至平原之屬,皆令妻妾補縫于行伍之間,臣民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于會稽之時也。

    以今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圖共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不可拔;掠于郊野,必無所得。

    兵久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

    臣見其害,未睹其利,又病不能行。

    ”應侯慚而退。

    秦乃使王龁将伐趙。

    楚、魏果救之也。

    ] 【譯文】 張儀為秦國組織連橫陣線,去遊說趙王,說:“敝國秦王特派我冒昧地給大王獻上國書。

    大王統帥諸侯,對抗秦國,秦國不敢向函谷關以東出擊。

     大王威震諸候,秦國恐懼而順服,我們修繕武器裝備,整頓戰車戰馬,操練騎射,隻想着大王有意責備我們的過錯。

    現在,秦國得大王之力。

    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漢中;東面收納兩周,據有國寶九鼎,扼守白馬要津。

    秦國雖然地處僻遠,但是久已心懷憤怒。

    現在敝國秦王隻有破铠甲、鈍兵器,駐紮在渑池,要渡過黃河,越過漳河,據守番吾,希望于甲子之日與趙軍會戰于邯鄲城下,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所以派使節先告知你的左右臣下。

     過去大王聽信合縱之策,相信蘇秦的計謀。

    蘇秦惑亂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陰謀颠覆齊國,未能得逞,自己白白被車裂于齊國集市上。

    諸侯不可能結成聯盟,已是顯而易見的。

    現在,楚國與秦國結為兄弟友邦,而韓、魏兩國臣服于秦,成為秦國東面的屬國,齊國也貢獻魚、鹽之地,這是斷了趙國的右臂,砍斷了右臂,還想要與人相鬥;失去盟國,孤立無援,要想沒有危險,這怎麼可能呢?現在秦國派出三路大軍:一路把守幹道,通知齊國,使其派出大軍,渡過清河,駐紮在邯鄲以東;一路駐紮在成臯,驅使韓、魏兩國駐軍于河外;一路駐軍于渑池。

    四國相約共同進攻趙國。

    趙滅以後,必定四分其地,因此我内心不敢隐瞞,事先通知陛下。

    我私下為大王考慮,不如和秦王會晤于渑池,當面交換意見,親自決定問題。

    我請求秦王停兵不進攻趙國,希望大王裁決。

    ”趙肅候聽從了他的勸說。

     [武安君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俘虜趙軍四十多萬,全部将他們活埋了。

     乘勝包圍邯鄲,可是軍糧不足,于是派遣衛先生對秦昭王說:“趙國右靠險要的常山,左側以黃河、漳水為阻,方便的水運可代替車馬運輸。

    百姓骠悍勇猛,喜歡操習武藝、訓練攻守。

    曾經将諸侯召集在一起,相約建立合縱聯盟,指明秦國不削弱,六國必定滅亡。

    秦國之所以還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為趙國妨礙着它。

    現在,托大王的鴻福,趙國軍隊兵敗長平,忠臣、精兵全都消滅光了。

    邯鄲空虛,全國震驚,人們全都怨恨國君。

    如果真能在這個時候給足軍糧、保障供給,那麼滅趙是必然的了!以滅趙來威吓諸侯,那麼天下就可以平安,霸業就可以成功了!”秦王想要準許白起的請求。

    應侯範睢妒嫉白起的功勞,不想讓這件事成功,就對秦王說:“秦軍雖然打敗了趙軍,但我們自己的士卒傷亡也很慘重、百姓運送給養也相當疲憊,國内空虛,一旦楚、魏兩國乘虛而入,我們将沒辦法防守,現在應該罷兵休戰。

    ”秦王聽信了他的話。

     三年以後,秦王準備再次派白起攻打趙國,白起不肯受命,秦王于是派應候範睢責備他說:“楚國方圓五千裡,軍隊百萬,你以前率領幾萬人馬入侵楚國,就攻克楚都鄢郢,火燒郊廟,楚國人吓得不寒而栗,紛紛向東遷徙。

     魏韓聯合發兵進攻我國,你所帶領的部隊人數連敵人的一半都不到,卻在伊阙以少克多,大獲全勝,戰鬥慘烈,血流成河。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臣服到如今,這是你的功勞啊,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

    現在,趙國軍士經長平一戰,損失十之七八,所以主上想派你為将,消滅趙國。

    你常常是以少勝多,用兵如神,何況是以強淩弱,以衆擊寡呢?” 白起說:“那時,楚王自恃國家強大,不理朝政,而群臣忌賢妒能,互相傾軋,奸佞小人得寵,忠臣良将被疏遠,老百姓人心渙散,城池多年不加修繕,軍無良将,武備松懈。

    因此我才得以引兵深入,士兵遠離故土,每人分發口糧,然後燒掉回去的船隻,以此來統一人心、鼓舞鬥志,軍糧都是靠到郊野劫掠而得。

    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們把部隊當作自己的家,把帶兵的将領當作自己的父母,彼此相親相愛,同仇敵忾,視死如歸。

    而楚軍士兵,因為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打仗,全都各顧其家,軍心渙散,毫無鬥志,因此才得以建功立業。

    伊阙之戰,韓國考慮到還有魏國參與,因而不想先消耗本國的兵力;魏國認為韓國的軍隊精銳,所以想讓韓國打先鋒。

    兩軍各懷鬼胎,不能同心協力。

    所以我才得以設置疑兵假裝與韓國軍隊對峙,而暗地裡調派精兵強将,出其不意地襲擊了魏國的兵營。

    魏軍敗走以後,韓國軍隊也潰不成軍。

    就因為這個,才取得了一些功勞,這都是利用了當時有利的形勢啊! 有什麼神奇的?現在,秦國在長平打敗趙國,不抓住時機,乘着敵人懼不敢戰而消滅他們,結果錯過了好時機,使敵人得以有時間耕種莊稼以增加它的糧食蓄備;扶養孤兒,培養幼童來增加它的人口;修繕兵器、甲胃以增強其作戰能力;拓浚池道、修築城郭以增強防衛力量。

    作君主的能禮遇其臣下,作臣下的能夠推心置腹地對待他手下的死士。

    平原君之流的妻、妾全部在部隊中做縫縫補補的工作,臣民一心,上下同力,就象當年勾踐被困在會稽時一樣。

    在現在這種狀況下去攻打趙國,趙國必定采取堅壁清野的政策;挑逗其出戰,也必定不肯下來;想占領它的城池,也必定難以成功;想在郊野劫掠,更是必定無功而退。

    領兵作戰,久戰無功,諸候們肯定會産生懷疑,各國救兵必然會到。

    我發現了進攻趙國的種種危害,卻沒有發現有任何好處,再加之我生病不能行動。

    所以,不能接受。

    ”應侯範睢非常慚愧,起身告退。

     于是,秦國派王龁為将攻伐趙國,楚、魏兩國果然發兵援助趙國。

    ] 張儀說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信,莫如趙。

    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并代,約與代王遇于勾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為金鬥,長其尾,令可以擊人。

    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反鬥以擊之’。

    于是酒酣樂,取熱啜。

    廚人進斟,因反鬥擊代王,殺之,肝脅塗地。

    其姊聞之,因磨笄以自殺。

    故至今有磨笄之山,天下莫不聞。

    [至漢高祖時,陳豨以趙相國監趙代,邊兵舉兵反,上自行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吾知其無能為也。

    ”及豨敗,上曰:“代居常山北,趙乃從山南,有之遠。

    ” 乃立二子為代王也。

    ]夫趙王之狼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

    且以趙為可親乎? 趙興兵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間事以秦。

    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王有也。

    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趙不敢妄動,是西有強秦之援,南無齊、趙之患,是故願大王孰計之。

    ”燕王聽張儀,張儀歸報秦。

     [燕王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秦欲使張唐相燕,與共伐趙,以廣河間地。

    張唐謂呂不韋曰:“臣嘗為昭王攻趙,趙怨臣。

    今之燕,必經趙,臣不可行。

    ” 不韋不快,未有以強之。

    其舍人甘羅年十二,謂不韋曰:“臣請為君行之。

    ” 遂見張唐曰:“君之功孰與武安君?”曰:“武安君南挫強楚,北滅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堕邑,不可勝數。

    臣之功不如也。

    ”甘羅曰:“應侯之用于秦,孰與文信侯專?”唐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

    ”甘羅曰:“昔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鹹陽十裡,賜死于杜郵。

    今文信侯自請君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君所死處也。

    ”張唐懼曰:“請因孺子行。

    ” 行有日矣,甘羅又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為張唐先報趙。

    ”文信侯遣之,甘羅如趙,說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乎?”曰:“聞之。

    ” “聞張唐之相燕乎?”曰:“聞之。

    ”甘羅曰:“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無異。

    故欲攻趙而廣河間地。

     王不如赉臣五城,以廣河間,臣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

    “趙王曰:“善。

    ” 立割五城與秦。

    燕太子聞而歸,趙乃攻燕,得二十城,今秦有其十也。

    ] 【譯文】 張儀又去遊說燕王:“大王最親近的諸侯莫過于趙國。

    從前趙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給代國國君為妻,(目的是)想要吞并代國,他約定和代王在邊塞句注會晤。

    就要工匠做了一把大銅勺,把勺子把兒做長了一些,可以用來打人。

    趙襄子和代王宴飲,事先暗中告訴廚師說:“等到酒興正濃的時候,端上熱湯,立即翻倒,用勺底打死代王。

    ’當時,酒興正酣,廚師就端上熱湯,在接熱湯的時候,廚師上前倒了熱湯,乘勢倒翻,用勺底打死了代王,代王的腦漿塗了一地。

    他的姐姐聽說後,把自己的簪子磨尖自殺而死。

    所以到現在還有個磨笄山,天下無人不知。

    [漢高祖時,陳豨以趙國輔相的身份監管趙、代兩地。

    陳豨舉兵謀反,高祖親自統兵來到邯鄲,得意地說:“陳豨不懂得北守邯鄲,南恃漳水為阻,我知道他沒這個能力。

    ”等到平定了陳豨的叛亂,高祖說:“代在常山以北,趙在常山以南,距首都太遠,難以控制。

    ”于是封二皇子劉恒為代王,令其鎮守邊關,防禦匈奴。

    ] 趙武靈王心狠手辣,六親不認,大王已清楚地了解。

    難道以為趙王是可以親近的嗎?趙國發兵進攻燕國,兩次圍困燕都,脅迫大王,大王割地給他十座城賠罪,這才撤兵。

    現在趙王已經到渑池去朝拜秦王,獻上河間來讨好秦國。

    如果趙王不讨好秦國,秦國出兵雲中、九原,迫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和長城就不會為大王所有了。

    如果大王投靠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而趙國又不敢輕舉妄動,這樣,燕國西邊有強秦的援助,南邊沒有齊、趙的禍患。

    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

    ”燕王聽從了張儀的話,張儀回去向秦王報告情況。

     [燕王送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

    秦王想派張唐去燕國做相國,與燕國聯合進攻趙國,以擴大河間的封地,張唐對呂不韋說:“我曾經受昭襄王之命攻打過趙國,趙國人非常怨恨我。

    現在,從秦國到燕國去,必定經過趙國,我不能去。

    ”呂不韋聽了很不高興。

    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