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九 赵策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首頁
    ,竟成為諸侯的共主。

    商湯、周武王的兵士不滿三千,戰車不過三百輛,最後成為天子。

    這都是因為他們獲得了治國安邦的正道。

    所以英明的國君,對外要估計敵國的強弱,對内要視察士卒的多寡、賢與不賢,不必等到兩軍相拼,勝敗存亡的關鍵就已經心中有數了。

    怎麼能夠被衆人之言所蒙蔽,糊裡糊塗的決定事情呢!” 我私下拿天下地圖察看,諸侯的土地相當于秦國的五倍,諸侯的兵力相當于秦國的十倍。

    假如六國能夠團結一緻,合力西去攻打秦國,秦國必定滅亡。

    現在各國将要被秦國滅亡,卻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

    滅掉别國或被别國滅掉,讓别國臣服或臣服于别國,兩者絕不能相提并論。

    那些主張連橫的人,他們都想割讓諸侯的土地來與秦國談和。

    一旦能和秦國講和,他們就可以高築台榭,美化住宅别墅,傾聽美女姣笑,然而一旦秦國突然發兵攻打諸侯,他們卻不與諸侯共同承擔憂患。

    因此主張連橫的人日夜尋求靠秦國的權勢來恐吓諸侯,以求得向秦國割地。

    請大王深思熟慮。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懷疑他人,不輕信讒言,摒棄一切流言蜚語的滋生,杜絕黨派的門戶之争,這就使得君主尊貴、疆地廣大和兵強馬壯了,我也能有機會在大王面前盡效愚忠了。

    所以我私下為大王謀劃,不如團結韓、魏、齊、楚、燕、趙,使六國合縱,互相親近,以此抗拒秦國。

    通令天下的将相,一齊到洹水之畔集會,交換人質,殺白馬締結盟約。

    盟約可以這樣寫:‘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齊、魏都要各出精兵為楚國作戰,韓國負責切斷秦國的糧道,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則派大軍死守常山以北。

    假如秦國攻打韓、魏,楚國就切斷秦國的後路,齊國派精兵支援韓、魏,趙國則渡過黃河、漳水,至于燕國則派兵死守雲中。

    秦國如果攻打齊國,楚國就負責切斷秦國的後路,韓國派邊守住成臯而魏國則封鎖午道,趙國越過黃河、漳水、博關,燕國則派精兵援助齊國。

    假如秦兵攻打燕國,那趙國就守住常山,楚國進兵武關,齊軍渡過渤海,韓、魏兩國各出精兵援救。

    秦兵如果攻打趙國,那韓國就要鎮守宜陽,楚軍列陣武關,魏軍則駐紮在河外,齊軍渡過渤海,燕國則發精兵救趙。

    六個諸侯國中有先背棄盟約的,那其他五國就共同出兵讨伐它。

    隻要六國形成合縱,親密合作來抵抗秦國,秦國就不敢出兵函谷關侵略山東六國了。

    這樣大王的霸業就可以順利完成了。

     趙肅侯說:“我年紀小,即位的時間又短,還沒有聽到過治國的大計。

    現在您有意拯救天下、安定諸侯,我非常願意締結合縱之盟。

    ”于是趙肅侯就封蘇秦為武安君,撥給他戰車一百輛,黃金千镒,白璧百雙,錦鏽一千匹,用這些财物去與諸侯締結合縱之約。

     【評析】 蘇秦遊說很注意演說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他首先向趙肅侯指出國家的根本在于安民和邦交,由此引出合縱他國的主題。

    接着構畫出合縱之後的美好前景和假如連橫事秦的悲慘結局,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及其在地緣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接着指出趙王完全可以建立堯、舜的功業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

    最後部分,蘇秦通過對比六國與秦的實力、通過揭露連橫派的隻顧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盤推出了趙國合縱的具體方案。

     說理透徹、洋洋灑灑、氣勢如虹,這種邏輯性很強、又很有氣勢的雄辯,任何人也不得不折服。

    所以我們在論說重大事項、遊說重要人物時,一定要将說辭謀劃得很有層次性和遞進性,多個角度展開論述主題。

    另一方面要注意論述的氣勢,以宏大的目标、偉大的人物和事迹來高談闊論、高瞻遠矚,如此以胸懷、氣勢壓倒、征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