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緻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号,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
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
蓋屢試屢驗,非率爾⑴臆說。
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
不但去妄,最能養神。
随快随慢,了無滞礙。
從朝至暮,無不相宜。
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複攝心記數。
則憧憧往來⑵者,朋從⑶于專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緻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
卧時隻宜默念,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切記切記。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2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四)
【348】宋慈雲忏主十念法門怎麼念,要注意什麼?
●盡一口氣為一念,十口氣為十念。
此法隻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雲忏主⑴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
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
俾其心随氣攝,無從散亂。
其法之妙,非智莫知。
然隻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
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11頁 複丁福保居士書四)
【349】念佛如何攝心?怎樣念才能至一心不亂?
●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
當攝耳谛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
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于心中。
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
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于心中。
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
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1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若念佛有妄想,當用心聽。
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
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
久而久之,心自歸一。
《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即是攝耳谛聽之法。
當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6頁 複方聖照居士書二)
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欲攝莫由。
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1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四)
【350】善導為什麼提倡專修?永明為什麼提倡圓修?
●修有專圓,由衆生根器不一,緻諸祖立法不同。
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卍蓮⑴淨土詩小序,前兩行發明遮表一心,亦屬謬論。
善導專修淨業,可名表專一心。
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
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
由衆生根器不一,緻諸祖立法不同。
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緻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
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緻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
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
譬如井蛙,隻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4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二)
今為汝寄新印《文鈔》一部,及善導《觀經疏》一部。
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3頁 複沈授人居士書)
【351】修淨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系?
●随己身分而立功課。
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
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
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
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
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
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
若棄舍淨土,于别種法門一門深入,并萬善圓修,均不可。
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27頁 複謝慧霖居士書七)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
修淨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
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
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
兼具各蔬,亦非不可。
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
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
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22頁 複卓智立居士書三)
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
但以持經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則六度萬行,皆為往生助緣,是為圓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76頁 複慧海居士書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應該怎樣行持?
●發真實心,真為了生死。
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
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
又須善于用心,勿緻過為執著。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
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
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
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須善于用心,勿緻過為執著,或緻身心不安,或緻起諸魔事。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0頁 複永嘉周群铮居士書)
【353】為什麼念佛沒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緻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接手書,知發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
刻期掩關,以祈遂此大願。
光閱之不勝歡喜。
所謂最後訓言,光何敢當,然可不盡我之愚誠以奉之乎?雖固知座下用此種絡索不著,而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則智愚何獨不然。
但盡愚誠即已,不計人之用得著與否耳。
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
然于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
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
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緻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敢為座下陳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2頁 複弘一法師書⑴)
【354】行起解絕的“起”怎麼解釋?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義當作“極”。
唯其用力之極,方能得其真實利益。
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笃行。
行之極極,一心可得也。
●末法衆生,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全然不知。
故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
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笃行。
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
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
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
不獨淨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
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
唯其用力之極,故緻能所雙忘,一心徹露。
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
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
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2頁 複範古農居士書一)
【355】為什麼勸修淨業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
既廢于事,理亦隻成空談矣。
願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
勸修淨業,當理事并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
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
既廢于事,理亦隻成空談矣。
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4頁 複範古農居士書一)
【356】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是一心境界。
此種境界,殊不易得。
不可妄會。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
(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
)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稱念,或憶念。
故雲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
無念,不可認做不念。
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複念念無間。
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9頁 複馬契西居士書五)
【357】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
此系随便念,何論呼之與吸。
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謂是彼之功夫。
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
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論呼之與吸。
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8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号,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
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于佛号,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
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
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
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 複幻修大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谛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
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聽即都攝六根之法。
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谛聽告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複拜竹居士書三)
【359】念佛隻圖快、圖多有什麼缺點?
●圖快圖多,随口滑讀,故無效也。
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
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
多有隻圖快圖多,随口滑讀,故無效也。
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複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
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
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 複唐能誠居士書)
【360】念佛人為什麼不要染上虛張聲勢、自诳诳人的壞習氣?
●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
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緻力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已。
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圖虛名。
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诳诳人耳。
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現今僧人雖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師不易,故緻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 複周群铮居士書)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麼?何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⑴。
自行如是,化他亦然。
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
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 緻崔德振居士書)
【362】“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具體怎麼做?
●攝耳谛聽。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
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念佛之法,各随機宜,不可執定。
然于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于攝耳谛聽。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
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時能攝耳谛聽,即都攝六根之法。
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⑵,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于無,故名淨念。
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
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
吾人随分随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
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緻起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
故須自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3頁 複徐志一居士書)
【363】“都攝六根”的下手處是什麼?
●攝耳谛聽,志心谛聽,久久便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
當念佛時,攝耳谛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
能志心谛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
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5頁 與張靜江居士書)
念佛下手,最要莫過于聽。
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3頁 複常逢春居士書七)
【364】怎樣才能攝心歸一?為什麼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攝心歸一,需生死心切,懇切至誠,著實從心中念,切勿滑口讀過。
或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
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