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起魔境。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
汝隻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贊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
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
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
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
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
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
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别處去打,靈岩決不許開此一法。
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當必病愈身安。
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的念頭。
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69頁 複慧空大師書)
【494】用心過度之人應如何調理?
●息心專一念佛。
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布之書,一概勿看,免緻分心。
應時之人,須知時事,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
以期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
書中所說用心過度之境況,光早已料及于此,故有止寫一本之說。
以汝太過細,每有不須認真,猶不肯不認真處,故緻受傷也。
觀汝色力,似宜息心專一念佛。
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布之書,一概勿看,免緻分心,有損無益。
應時之人,須知時事,爾我不能應事,且身居局外,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
以期自他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頁 複弘一大師書)
【495】坐久及念久不覺久是怎麼回事?般舟三昧是否可修?
●此系心靜神凝所緻,但不可以此為得。
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
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切勿好高務勝。
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
若博地凡夫,妄拟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
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問,弟子無論居何地,清旦盥漱後,即披衣禮拜觀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後,即就地趺坐持名。
有時過于勞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亂想;間亦有身心暢适,坐半時許,如數分鐘之短者;亦有時手撚念珠,不覺從頭至尾三百餘顆之念珠,斯須即盡,心亦似知朗朗稱誦,但不甚明了焉爾;亦有時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覺糊裡糊塗念誦佛号。
此等畢竟是何境界,尤望發引。
答,坐久不覺久,念久不覺久,此系心靜神凝所緻。
但不可以此為得。
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
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況上進乎。
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識随妄心正念轉變而現。
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緻颠倒錯亂矣。
然此颠倒錯亂,猶屬工夫所使。
設無工夫,則并此糊裡糊塗之念亦不可得,況明白不錯乎。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
若博地凡夫,妄拟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
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71頁 複恒慚法師書二)
【496】妄想來時怎麼辦?
●隻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
妄想起時,隻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
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
二者皆損多而益少,隻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隻得逡巡⑴而去。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7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一)
【497】如何才能作到夢中與佛相應?
●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欲夢境相應,當于日間力求相應。
若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3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498】怎樣治療恐懼症?
●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
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
所有吉兇禍福,悉不計慮,随緣應變。
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
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隻可向道上會。
又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隻可向道上會。
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吓得喪志失措。
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緻成怔忡⑵之病。
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
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
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
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