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 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

首頁
    有其說。

    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臨終俱宜念佛以助。

    切勿另誦别種經咒,則不能令彼心中默随也。

    關系非小,故為補書于後。

     現今之世,無法能救,幸有因果,尚可挽回。

    因果一事,高明者每厭聞,此種高明,實為卑暗。

    如來成正覺,衆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由高明之人,專談理性,不說因果,其弊遂成今日之景象。

    祈見一切人,皆以因果為勸導,則其利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2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一) 【524】斷氣後,最少應念幾個小時的佛? ●光《文鈔》中,順人情,令過二小時後再舉行,尚屬太早。

    以恐人情耐不得,實則宜四五時方好。

    尚有經一日者,為尤好。

     ●将亡人令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

    一直念到氣斷已過三點鐘後,再為洗換哭泣等,則不緻贻誤大事。

     觀令夫人之臨終景相,則往生西方,可以無疑。

    至于扶乩⑴所說,究不出理事判斷之外,可以無須疑豫。

    唯亡後隻念半小時佛,即舉哀,放倒揩身,尚覺太早。

    光《文鈔》中,順人情,令過二小時後再舉行,尚屬太早。

    以恐人情耐不得,實則宜四五時方好。

    尚有經一日者,為尤好。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45頁 複章緣淨居士書三) 待至臨終,則全家念佛。

    無一事可問,亦無一事交代,大家同聲念佛。

    若自己有把握,自己會洗澡換衣,則甚好。

    若自己不能,則萬不可預為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

    一有此種瞎張羅,定規破壞正念,不得往生矣。

    令将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

    一直念到氣斷已過三點鐘後,(此至少時,尚宜多念。

    )再為洗換哭泣等,則不緻贻誤大事。

    哭泣亦不可廢,當以息哀念佛為事,切弗以哭泣做假場面。

    老人臨終如是,年輕人亦如是,則定可往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2頁 複夏壽祺居士書) 【525】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最後一着,念佛人應如何以同體之悲心,助臨終人成就往生大事? ●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

    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

    願諸照應病人者,細心謹慎,切莫與病人閑談雜話,令心散亂,亦勿悲哀喧嘩。

    當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

     ●古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

    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因緣果報,感應無差。

    欲求自利,必先利他。

     佛制亡僧焚化,原為令其離分段之假形,而證真常之法身也。

    故自佛立制以來,僧衆奉為常規。

    奈法道陵夷⑴,延久弊生,如今釋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

    每有以病者臨脫氣時,遽⑵為穿衣搬動,及入龛⑶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謂大違佛制矣。

    佛說人有八識,即知識也。

    前五識,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亦名傳送識,第八阿賴耶,亦名含藏識。

    夫人之生也,唯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後來。

    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後,餘識次第先去。

    蓋第八識,即人之靈識,俗謂靈魂者是也。

    然此識既靈,故人初受母胎時,彼即先來,故兒在母胎中,即為活物。

    至人死氣斷之後,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

    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

    若有一處稍暖,彼識尚未曾去。

    動着觸着,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

    若稍觸着,則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

    《考經》雲:“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

    如人生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

    ”古來多有死去三五日而複生者,詳載典章,曆曆可考。

    儒教亦有三日大殓⑷之禮,緣眷屬恩愛,尚望其萬一複生耳。

    若我僧家,雖不望其複生,而亦不能不體其痛苦。

    遽爾搬動,以及遷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雲,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物尚如此,而況同為人類,又況同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極,嗔心易起。

    唯嗔心故,最易堕落。

    如經雲,阿耆達王⑸,立佛塔寺,功德巍巍。

    臨命終時,侍臣持扇,誤堕王面,王痛起嗔,死堕蛇身。

    緣有功德,後遇沙門,為其說法。

    以聞法故,乃脫蛇身,而得生天。

    觀此,可知亡者識未去時,即行穿衣搬動,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嗔,更加堕落。

    甯非忍心害理,故施慘毒。

    應思我與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惡緣。

    若雲事屬渺茫,無從稽考⑹,則經典所載,豈可不信。

    迩來⑺種種流弊,總因生者不憐死者之苦,隻圖迅速了事,故無暇細察冷暖,由是習以為常。

    縱有言及此者,反笑以為迂,緻令亡者有苦難伸。

    嗚呼,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

    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

    願諸照應病人者,細心謹慎,切莫與病人閑談雜話,令心散亂,亦勿悲哀喧嘩。

    當勸病人,放下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