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真達以數千圓修葺。
故十八年,師離山在滬,校印各書,急欲結束歸隐時,有廣東弟子黃筱偉居士等數人,建築精舍,決欲迎師赴香港,師已允往。
真達乃以江浙佛地,信衆尤多,一再堅留。
終以法緣所在,遂于十九年(七十歲)二月往蘇,即就報國掩關。
先是木渎靈岩,真達請于師,立為十方專修淨業道場,一切規約章程,悉秉師志而定。
三四年來,以舊堂狹隘,不能容衆,正在設法改建堂寮,從事刷新。
适師至蘇,與靈岩咫尺,内外施設,請益多緣,而仰承指導,日就振興。
靈岩迄今推為我國淨土宗第二道場者,豈偶然哉。
師在關中,佛課餘暇,圓成普陀、清涼、峨眉、九華各志之修輯,及函複弟子學人問法。
今四山志已早出版流通,函答諸文,亦已有文鈔續編印行,為師至蘇以後之所賜者,可謂恒順衆生,無有疲厭者矣。
逮二十六年(七十七歲)冬,為時局所迫,蘇垣勢不可住,不得已,順妙真等請,移錫靈岩。
安居才滿三載,孰料智積菩薩顯聖之刹,竟為我師示寂歸真之地耶。
師之示寂也,預知時至。
二十九年春,複章緣淨居士書,有雲:“今已八十,朝不保夕。
”又雲:“光将死之人,豈可留此規矩。
”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
至二十八日午後一時,即命召集在山全體職事及居士等,至關房會談。
告衆曰:“靈岩住持,未可久懸,即命妙真任之。
”衆表贊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為升座之期,師雲:“太遲。
”改選初四,亦雲:“遲了。
”後擇初一,即點首曰:“可矣。
”旋對衆開示本寺沿革,達兩小時餘。
後雖精神漸弱,仍與真達等,時商各事,恬适如常,無諸病态。
初三晚,仍進稀粥碗許。
食畢,語真達等雲:“淨土法門,别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此後精神逐漸疲憊,體溫降低。
初四早一時半,由床起坐雲:“念佛見佛,決定生西。
”言訖,即大聲念佛。
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起立雲:“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
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說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
三時許妙真至,承囑咐雲:“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後不複語,隻唇動念佛。
延近五時,在大衆念佛聲中,安詳西逝。
按數日之間,一切安排,如急促妙真實任住持等,雖不明言所以,确是預知時至之作略。
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
諸根悅豫,正念分明。
舍報安詳,如入禅定。
觀師之一生自行化他,及臨終瑞相,往生蓮品,當然不在中下。
師生于清鹹豐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時。
寂于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時。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
靈岩賴師以中興,而得師示現生西模範,時節因緣,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
茲謹蔔明年辛巳,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适師西逝百日之期,舉火荼毗⑴,奉靈骨塔于本山。
師之落葉歸根,悟證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無他心道眼,不敢妄評。
唯讀師疊次出版之文鈔,與本年新印之續編,及凡經手流通各書。
其提倡念佛,發揮道妙,自行化他,笃實修持之實行,有功淨土,足征為乘願再來之人無疑也。
凡信願念佛,洞明淨宗确旨之士,當首肯斯言,真達等随侍最久,知之頗詳,爰将師之一生行業,略述梗概,而為之記。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歲次庚辰臘月初八日
真達妙真了然德森等頂禮敬述
***
⑴頓革先心:立即改變原來不正确的思想。
⑵剃染:出家,剃發穿袈裟。
染,是指袈裟,因為是染成雜色,區别于白色(俗人)。
⑶造端:開始。
“造”同開,“端”同始。
⑷彌笃:更加誠懇。
笃:本意是指厚實、結實,引伸為深厚、誠實、病重等意思。
⑸遺澤:先聖遺留下來的恩德、懿德,足以規範後世,光耀千古者。
⑹欲然:欲,kǎn,音砍,本意為“欲得”,引伸為不自滿。
⑴韬晦:收斂、隐蔽起自己超過他人的種種的優點和榮耀。
韬:tāo,音濤,本意是弓袋,引伸為收斂、隐蔽。
晦:huì,音慧,本意是昏暗,引伸為隐藏。
⑵逮:dài,音帶,到了,趕到,達到的意思。
⑶文以載道:表示文章是用來表達思想、傳播道德的載體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