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 净土法门的缘起

首頁
    之人論,則生凡聖同居土。

    然此土清淨微妙,如《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說。

    此土雖屬帶業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薩及佛同居其中,為其說法,故亦名凡聖同居土。

    但此為淨土往生之人,雖未能如佛菩薩所見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氣類相同,不比娑婆之條然各别也。

    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則多須時劫。

    若上三品,則速得悟(悟無生,方能入實報)無生忍,登不退地,證入實報、寂光矣。

     (二)方便有餘土者,乃已斷見思,未破無明之人所居之土。

    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實之前方便。

    言有餘者,雖斷見思未破無明(塵沙無體,說不說俱可。

    若說,此九方便人,正破塵沙惑耳。

    ),故言有餘。

    若破無明,可稱分證無餘。

    若無明淨盡(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賢,圓教十信。

    此九種人,同斷見思,未破無明。

    ),則是究竟無餘矣。

     (三)實報無障礙土者,即佛菩薩不思議福慧莊嚴所感之報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薩所證之理性也。

     此二土本屬一土,約所感之果報土言,則名實報。

    約所證之理性言,則名寂光。

    圓教初住,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實報土,亦得名分證寂光。

    若至妙覺佛果,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50頁 複恒慚法師書一) 【13】極樂四土各居住何人? ●帶業往生者,居同居。

    斷見思惑者,居方便。

    破無明者,居實報。

    無明淨盡者,居寂光。

     極樂四土,帶業往生者,居同居。

    斷見思惑者,居方便。

    破無明者,居實報。

    無明淨盡者,居寂光。

    又實報,約所感之果報說。

    寂光,約所證之理性說。

    本屬一土,講者冀人易曉,故以分證者屬實報,滿證者屬寂光。

    實則二土中,俱有分證滿證。

    文鈔中亦詳述之。

    同居雖具三土,而未斷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

    雖屬帶業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種不退故。

    此乃以常途教理,與極樂往生所證者,相比較,細閱自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95頁 複馬契西居士書九) 【14】以何種因緣往生同居淨土? ●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

    帶業往生之人,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

    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複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淨之同居土。

     實報土,唯破無明證法性者得見。

    何得以帶業往生之人,便拟生實報耶?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

    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複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淨之同居土。

    汝疑所生之土,當不能清淨,并阿彌陀之勝妙色身,此等衆生不當即見者,乃以汝所見者為是,以彌陀之誓願,釋迦之言教,諸菩薩祖師善知識之發揮著述皆錯也。

    唯汝所見為最的确最高超,汝作此見,乃謗佛謗法謗僧,将來當與提婆達多⑴同享極樂于阿鼻大地獄中。

    其為樂也,莫能喻焉。

    恐盡未來際,尚不間斷其受用于種種樂事。

    汝欲享此樂,請依汝知見而說,如不欲享此樂,縱令勢促威逼亦不可說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52頁 複恒慚法師書一) 【15】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之境界如何?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

    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

     既得往生,則蓮華化生,無有生苦。

    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

    追随聖衆,親侍彌陀,水鳥樹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聞而證,親尚了不可得,何況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

    至于身則有大神通,有大威力。

    不離當處,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諸佛世界,作諸佛事,上求下化。

    心則有大智慧,有大辯才,于一法中,遍知諸法實相,随機說法,無有錯謬。

    雖說世谛語言,皆契實相妙理。

    無五陰熾盛之苦,享身心寂滅之樂。

    故經雲“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1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16】生極樂者為什麼還要常念三寶? ●《華嚴經·十地品》,地地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

    況初生彼土之人乎哉。

     生彼國者,常念三寶。

    彼雖已是僧,猶有上位之僧,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

    豈無俗,便不可立僧之名耶?僧者和合為義。

    心與理和,心與道合,兩無差别,故名為僧。

    又清淨為義。

    貪嗔癡等雜念妄相,了不可得,戒定慧等功德利益,具足圓滿,是名真清淨僧。

    《華嚴經·十地品》,地地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況初生彼土之人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12頁 複卓智立居士書一) 【17】為什麼說知有彌陀聖号,亦為不可思議善根? ●知有彌陀聖号,遇境逢緣,便能提起。

    如陳企被所殺之怨鬼見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現,因茲畢世念佛,臨終往生。

     不但此也,即絕無信願,絕不修持,知有彌陀聖号,亦為不可思議善根。

    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緣,便能提起。

    如陳企⑴被所殺之怨鬼見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現,因茲畢世念佛,臨終往生,且能歸而叙述前因,親現生西本身妙相。

    使先未預聞,則便被鬼奪命,永劫沉淪矣。

    所以觀經三福,初則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則獄現尚獲往生;至于一心不亂,妙觀圓成,證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須言矣。

    是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