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净土法门与教义教理

首頁
    不同。

    一注重開解,一注重實行。

    縱有不知者且置之,再三看幾次,多有前後發明處。

    即令不了然,且體貼上下文義,當可以意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89頁 複穆宗淨居士書四) 【49】禅宗與淨宗的宗旨有什麼不同? ●禅宗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

    明心見性,是悟非證。

    悟後當須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

     ●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大衆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

    吾保将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 宗門⑴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此義認不準,或緻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92頁 複張曙蕉居士書八) 日者有居士詢餘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彼實毫無心得。

    祖師之意,庭前柏樹子,巍巍大樹,學人當下即見,令人參而自得。

    不然,本明心地,無所發明,即見不過柏樹子而已。

    宗門所有言句,一一皆指歸即心自性,初無義路可以思量。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

    明心見性,是悟非證。

    悟後當須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

    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

    大衆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

    吾保将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50】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為什麼? ●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

    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門,唯淨土最為第一。

    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己。

    蓮池之令人參者(即參念佛是誰),以當時宗門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為異宗,而不肯修。

    又亦欲引宗門中悉修念佛三昧也。

    蕅益之不須參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于度外。

    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

    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

    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傳,實則外道百千萬種,但隻煉丹運氣一道而己。

    此系保養色身之法,非了生脫死之道。

    況其名詞多與欲事相似,妄人遂從此造無間業,可痛傷哉。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

    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尋常矣。

    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将淨土看得高深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複金慧暢居士書) 【51】什麼是有相三昧和無相三昧? ●禅宗所說,是依無相三昧發揮。

    念佛求生西方,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

     《金剛經》說心地法門,故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汝不知看經上文說的話,獨以此兩句,疑念佛求生西方。

    不知有有相三昧,有無相三昧。

    凡般若部中許多經,并禅宗所說,皆是依無相三昧發揮者;凡諸大乘經,備明修因證果,并開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發揮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17頁 答善熏師問) 【52】淨土法門在佛法五乘中的地位是什麼? ●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惟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竊維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

    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

    加四禅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

    (二)聲聞乘。

    修四谛,得四沙門果。

    (三)緣覺乘。

    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

    (四)菩薩乘。

    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

    (五)佛乘。

    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

    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隻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

    唯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

    修淨土者,必須敦笃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

    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

    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鄰裡鄉黨,皆修五戒十善,并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

    何以故?以心廣大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93頁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53】參宗研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參宗研教全仗自力,談何容易。

    信願持名了生死,才是道理。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了生死。

    若論了生死這樁大事,很難很難。

    我們凡夫,根機劣,知識淺,而且五濁惡世,邪師外道甚多,要了脫生死,究竟如何了脫呢?唯有念佛法門,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淨土。

    佛法之中,方便多門,參宗學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為參宗研教,都要務到極處,如實修證,才有希望。

    這是全仗自力,談何容易!念佛是攸賴佛的願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

    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飛渡,仗佛力如駕慈航。

    飛渡難免堕落之虞,駕慈航決定有到彼岸的日子。

    其中難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底了。

    總而言之,仗自力參禅悟道,了生死,未證到家,總是不易了。

    念佛求生淨土,隻要信願真切,行持堅固,就有了脫的功能。

    若論自力他力,禅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

    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

    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才是道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0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54】如何正确理解《永明四料簡》的含義? ●今當末世,衆生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淨土,無由解脫。

    永明禅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

    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又永明禅師,為修行人确示要道,開出《四料簡》。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⑴随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

    先須認準如何是禅,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禅與淨土,是約教約理。

    有禅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

    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己也。

    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禅。

    倘念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禅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唯以信願念佛一法,自利利他。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

    有來學者,随機說法。

    應以禅淨雙修接者,即以禅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

    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欤?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

    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念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

    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

    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随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

    直須磨砺淨盡,至于無餘,則生死方可出離。

    若一毫未斷,六道輪回,依然難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

    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曆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

    眨眼之間,随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随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

    (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

    )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

    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随福轉。

    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堕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并銅柱是也。

    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

    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

    又佛在世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