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作不善降殃。
豈非因果之謂耶?而《春秋左氏傳》所載,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惡惡,皆因果之實錄。
使後之人誦其書,按其事,懔然于禍福之無常,報應之不爽。
由有鬼神,戰兢惕厲,上智者固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
下愚者,亦知所畏懼,不敢為惡。
故因果者,實為維系人心之大防,足以輔助王化所不及,乃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亦古今國家治亂興衰之關鍵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15頁 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
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
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
此舉世親知親見,谛信無疑者也。
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
世間聖人,非不明示因果。
以其專主經世,欲其可繼可傳。
因隻局在現生,及先代後代。
而不詳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後,及前自無始,後盡未來。
後之學者不能深體聖人之意,遂謂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氣,偶爾湊泊⑵其形骸而已。
其至于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
無因無果,成斷滅見。
其負聖教而昧己靈也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86頁 紹興何阆仙家慶圖序)
【186】何為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轉變由心是怎麼回事?
●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
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
衆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或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
無知愚人也。
●如遇災殃或不如意事,不怨天尤人,常作償債想,生悔罪心。
即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重罪轉輕,輕罪消滅。
此為轉變由心之意。
若能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
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直登不退。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
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
衆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
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
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
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
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
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
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
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
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堕地獄,長劫受苦。
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
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
先所作永堕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
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⑴則不能得嘉穀⑵,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
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
若不作惡,則福更大矣。
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⑶者,以其金多也。
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
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深也。
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
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複立小功。
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
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複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07頁 與衛錦洲居土書)
【187】什麼是報通三世報?
●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
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
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
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
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
逆來順受,方為樂天。
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報通三世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
如士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
此凡眼能見者。
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
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達。
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
(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
)第三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
如商周之王業,實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⑴之時。
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
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
若無量無邊恒河沙劫,唯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
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
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
境緣之來,若鏡現像。
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内之影。
逆來順受,方為樂天。
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15頁 複泰順林介生居土書二)
【188】父母與子女有哪些因緣?
●有四種因緣。
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讨債。
古雲子女是債,有讨債有還債,無債不來是也!
子有四因者。
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讨債。
報恩者,謂父母于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
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
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
乃至緻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而并敬其親。
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