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
譯文
十六年春季,楚共王從武城派公子成用汝陰的土田向鄭國求和。
鄭國背叛晉國,子驷跟随楚子在武城結盟。
夏季,四月,滕文公去世。
鄭國的子罕進攻宋國,宋國将鉏、樂懼在汋陂打敗了他。
宋軍退兵,駐紮在夫渠,不加警備。
鄭軍伏兵襲擊,在汋陵打敗了他們,俘虜了将鉏、樂懼。
這是由宋國仗恃打了勝仗而不加戒備。
衛獻公發兵攻打鄭國,到達鳴雁,這是為了晉國的緣故。
晉厲公打算讨伐鄭國,範文子說:“如果按照我的願望,諸侯都背叛,晉國的危機可以得到緩和。
如果隻是一個鄭國背叛,晉國的憂患,可能馬上就會來了。
”栾武子說:“不能在我們這一輩執政的時候失去諸侯,一定要進攻鄭國。
”于是就發兵。
栾書率領中軍,士燮作為輔佐;郤锜率領上軍,荀偃作為輔佐;韓厥率領下軍,郤至作為新軍輔佐。
荀罃留守。
郤犫去到衛國,乘機到齊國,請求兩國出兵。
栾黡前來請求出兵,孟獻子說:“晉國可能得勝了。
”四月十二日,晉軍出兵。
鄭國人聽說晉國出兵,就派使者報告楚國,姚句耳同行。
楚共王救援鄭國。
司馬子反率領中軍,令尹子重率領左軍,右尹子辛率領右軍。
路過申地,子反進見申叔時,說:“這次出兵會怎麼樣?”申叔時回答說:“德行、刑罰、和順、道義、禮法、信用,這是戰争的手段。
德行用來施予恩惠,刑罰用來糾正邪惡,和順用來事奉神靈,道義用來建立利益,禮法用來适合時宜,信用用來護守事物。
人民生活優厚,道德就端正;舉動有利,事情就合于節度,時宜合适,生産就有所成就;這樣就能上下和睦,相處沒有矛盾,有所需求無不具備,各人都知道行動的準則。
所以《詩》說:‘安置百姓,沒有不合乎準則。
’這樣,神靈就降福于他,四時沒有災害,百姓生活優厚,齊心一緻地聽命,沒有不盡力以服從上面命令的,不顧性命來彌補死去的戰士的空缺,這樣就是戰争所以能夠勝利的原因。
現在楚國内部丢棄他的百姓,外部斷絕他的友好,亵渎神聖的盟約而說話不講信用,違反時令發動戰争,使百姓疲勞以求快意。
人們不知道什麼是信用,進退都是罪過。
人們為他們的結局在擔憂,還有誰肯去送命?您還是盡力做吧!我不會再看到您了。
”姚句耳先回來,子驷詢問情況,他回答說:“楚軍行軍迅速,經過險要的地方行列不整齊。
動作太快就會考慮不周,軍容不整齊就喪失了行列。
考慮不周、行列喪失,怎麼能打仗?楚國恐怕不能依靠了。
”
五月,晉軍渡過黃河。
他們聽說楚軍将要到達,範文子想要回去,說:“我們假裝逃避楚國,這樣就能夠緩和憂患。
會合諸侯,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還是遺留給有能力的人吧。
我們如果群臣和睦以奉事國君,這就夠了。
”栾武子說:“不可以。
”
六月,晉、楚兩軍在鄢陵相遇。
範文子不想作戰。
郤至說:“韓地這一戰,惠公失敗歸來;箕地這一役,先轸不能回國複命;邲地這一仗,荀伯又失敗,這都是晉國的恥辱。
您也了解先君時代的情況了。
現在我們逃避楚國,這又是增加恥辱。
”範文子說:“我們先君的屢次作戰,是有原因的。
秦國、狄人、齊國、楚國都很強大,如果我們不盡自己的力量,子孫将會被削弱。
現在三強已經順服,敵人僅楚國而已。
隻有聖人才能夠外部内部都沒有禍患。
如果不是聖人,外部安定,内部必然還有憂患,何不放掉楚國把它作為外部的戒懼呢?”
二十九日(陰曆月終),楚軍在清早逼近晉軍而擺開陣勢。
晉國的軍吏擔心這種情況。
範匄快步向前,說:“填井平竈,就在軍營擺開陣勢,把行列間的距離放寬。
晉、楚兩國都是上天的賜予,有什麼可擔心的?”範文子拿起戈來驅逐他,說:“國家的存亡,這是天意,小孩子知道什麼?”栾書說:“楚軍輕佻,加固營壘而等待他們,三天一定退軍。
乘他們退走而加以追擊,一定可以得勝。
”郤至說:“楚國有六個空子,我們不可失掉時機:楚國的兩個卿不和;楚共王的親兵們從舊家中選拔,都已衰老;鄭國雖然擺開陣勢卻不整齊;蠻人雖有軍隊卻沒有陣容;楚軍擺陣不避諱月底;士兵在陣中就喧鬧,各陣式相聯合後就更加喧鬧,各軍彼此觀望依賴,沒有戰鬥意志。
舊家子弟的士兵不一定是強兵,所以這些都觸犯了天意和兵家大忌。
我們一定能戰勝他們。
”
楚共王登上樓車了望晉軍。
子重讓大宰伯州犁侍立在楚共王身後。
楚共王說:“車子向左右馳騁,幹什麼?”伯州犁說:“這是召集軍官們。
”楚共王說:“那些人都集合在中軍了。
”伯州犁說:“這是一起謀議。
”楚共王說:“帳幕張開了。
”伯州犁說:“這是在先君的神主前占蔔。
”楚共王說:“帳幕撤除了。
”伯州犁說:“這是将要發布命令了。
”楚共王說:“喧鬧得厲害。
而且塵土飛揚起來了。
”伯州犁說:“這是準備填井平竈擺開陣勢。
”楚共王說:“都登上戰車了,将帥和車右都拿着武器下車了。
”伯州犁說:“這是宣布号令。
”楚共王說:“他們要作戰嗎?”伯州犁說:“還不能知道。
”楚共王說:“晉軍上了戰車,将帥和車右又下來了。
”伯州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