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议兵篇第十五

首頁
    。

    ”此之謂也。

    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治鄰敵。

    若夫招近募選,隆埶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矣。

    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

     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蹻,秦之衛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有以相君也。

    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

    齊桓、晉文、楚莊、吳阖闾、越勾踐是皆和齊之兵也,可謂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統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強弱之效也。

     【譯文】 “秦國的君主,他使民衆謀生的道路很狹窄、生活很窮窘,他使用民衆殘酷嚴厲,用權勢威逼他們作戰,用窮困使他們生計艱難而隻能去作戰,用獎賞使他們習慣于作戰,用刑罰強迫他們去作戰,使國内的民衆向君主求取利祿的辦法,除了作戰就沒有别的途徑;使民衆窮困後再使用他們,得勝後再給他們記功,對功勞的獎賞随着功勞而增長,得到五個敵人士兵的首級就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

    這秦國要算是兵員最多、戰鬥力最強而又最為長久的了,又有很多土地可以征稅。

    所以秦國四代都有勝利的戰果,這并不是因為僥幸,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齊國的‘技擊’不可以用來對付魏國的‘武卒’,魏國的‘武卒’不可以用來對付秦國的‘銳士’,秦國的‘銳士’不可以用來對付齊桓公、晉文公那有紀律約束的軍隊,齊桓公、晉文公那有紀律約束的軍隊不可以用來抵抗商湯、周武王的仁義之師;如果有抵抗他們的,就會像用枯焦烤幹的東西扔在石頭上一樣。

    綜合齊、魏、秦這幾個國家來看,都是些追求獎賞、投身于獲取利祿的士兵,這是受雇傭的人出賣氣力的辦法,并不講尊重君主、遵守制度、極盡氣節的道理。

    諸侯如果有誰能用仁義節操精細巧妙地來訓導士兵,那麼一舉兵就能吞并危及它們了。

     “所以,招引、募求、挑選,注重權謀詭詐,崇尚功利,這是在欺騙士兵;講求禮制道義教育感化,這才能使士兵齊心合力。

    用受騙的軍隊去對付受騙的軍隊,他們之間還有巧妙與拙劣之别,用受騙的軍隊去對付齊心合力的軍隊,拿它打個比方,就好像用小刀去毀壞泰山一樣,如果不是天底下的傻子,是沒有人敢嘗試的。

    所以稱王天下者的軍隊是沒有人敢試與為敵的。

    商湯、周武王讨伐夏桀、商纣的時候,從容地指揮,而那些強橫暴虐的諸侯國也沒有不奔走前來供驅使的,除掉夏桀、商纣就好像除掉孤獨的一個人一樣。

    所以《泰誓》說:‘獨夫纣。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所以軍隊能大規模地齊心合力,就能制服天下;小規模地齊心合力,就能打敗鄰近的敵國。

    至于那種招引募求挑選來的、注重權謀詭詐、崇尚功利的軍隊,那勝負就沒有個定準了,有時衰,有時盛,有時保存,有時滅亡,互為高下、互有勝負罷了。

    這叫做盜賊式的軍隊,君子是不用這種軍隊的。

    “齊國的田單,楚國的莊0,秦國的衛鞅,燕國的缪虮,這些都是一般人所說的善于用兵的人。

    這些人的巧妙、拙劣、強大、弱小沒有什麼相似的,至于他們遵行的原則,卻是一樣的,他們都還沒有達到使士兵和衷共濟、齊心合力的地步,而隻是抓住對方弱點伺機進行欺詐,玩弄權術陰謀進行颠覆,所以仍免不了是些盜賊式的軍隊。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這些人的軍隊就都是和衷共濟、齊心合力的軍隊,可說是進入禮義教化的境地了,但還沒有抓住那根本的綱領,所以可以稱霸諸侯而不可以稱王天下。

    這就是或強或弱的效驗。

    ” 孝成王、臨武君曰善!請問為将? 孫卿子曰: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

    故制号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

    無欲将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内而輕外,無見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謂五權。

    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凡受命于主而行三軍,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則主不能喜,敵不能怒:夫是之謂至臣。

    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兇。

    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敬謀無圹,敬事無圹,敬吏無圹,敬衆無圹,敬敵無圹:夫是之謂五無圹。

    謹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圹,夫是之謂天下之将,則通于神明矣。

     【譯文】 孝成王、臨武君說:“說得好。

    請問做将領的原則。

    ” 荀卿說:“智慧沒有比抛棄猶豫不決更高的了,行動沒有比不犯錯誤更好的了,事情沒有比毫無悔恨更美的了。

    做事到了沒有後悔的地步就到頂了,不能要求它一定成功。

    所以制度、号召、政策、命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