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交給天子。
中卿走上前說:“和上天相配而擁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要考慮到那事情,在禍患來到之前就要考慮到禍患。
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考慮到那事情,這叫做敏捷;能夠敏捷,那麼事情就會圓滿成功。
在禍患來到之前就考慮到禍患,這叫做預先準備;能夠預先準備,那麼禍患就不會發生。
事情發生以後才加以考慮的叫做落後;落後了,那麼事情就辦不成。
禍患來了以後才加以考慮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麼禍患就不能抵擋了。
”說完就把第二篇冊書交給天子。
下卿走上前說:“慎重戒備而不要懈怠!慶賀的人還在大堂上,吊喪的人已到了大門口。
災禍和幸福緊靠着,沒有人知道它們産生的地方。
要預先準備啊!要預先準備啊!億萬人民都仰望着您。
”說完就把第三篇冊書交給天子。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邑,必下。
【譯文】
禹看見耕地的人兩人并肩耕作,就站起來扶着車廂前的橫木;經過十來戶人家的小鎮,一定下車。
殺大蚤,朝大晚,非禮也。
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譯文】
獵取禽獸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禮。
治理民衆不根據禮,一動就會失足。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譯文】
彎腰後頭與腰相平叫做拜,頭比腰低叫做稽首,頭着地叫做稽颡。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譯文】
大夫的家臣對大夫隻拜而不稽首,這不是為了提高家臣的地位,而是避免大夫和國君在禮節等級上的相同。
一命齒于鄉;再命齒于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
【譯文】
在鄉内飲酒時,一級官員和鄉裡的人按照年齡大小來排列位次;二級官員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齡大小來排列位次;至于三級官員,那麼同宗族的人即使七十歲了,也不敢排在他前面。
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譯文】
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喪事尚親。
【譯文】
在吉慶的事中官位高的人位次在前,在喪事中與死者關系親近的人位次在前。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驩。
少者以長,老者以養。
故天地生之,聖人成之。
【譯文】
君臣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有尊重,父子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親近,兄弟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和順,夫妻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歡樂。
年幼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長大成人,年老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得到贍養。
所以天地養育了人,聖人成就了人。
聘,問也。
享,獻也。
私觌,私見也。
【譯文】
聘,就是問候。
享,就是進獻。
私觌,就是私下會見。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朝廷之美,濟濟■■。
【譯文】
形容說話的美好,就說“穆穆皇皇”。
形容朝廷的美好,就說“濟濟跄跄”。
為人臣下者,有谏而無讪,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
【譯文】
給人當臣子的,隻能規勸而不能毀謗,隻能出走而不能憎恨,隻能埋怨而不能發怒。
君于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于士,一問,一臨。
諸侯非問疾、吊喪,不之臣之家。
【譯文】
君主對于大夫,在他生病時去慰問三次,在他死後去祭奠三次;對于士,慰問一次,祭奠一次。
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裡。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辟粱肉,有酒醴則辭。
【譯文】
父親或母親已經埋葬以後,君主或者父親的朋友讓自己吃飯,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飯肉食,但有酒就要謝辭。
寝不逾廟,燕衣不逾祭服,禮也。
【譯文】
寝殿的規模不能超過廟堂,參加燕禮所穿的衣服不能超過祭祀所穿的禮服,這是一種禮制。
《易》之《鹹》,見夫婦。
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鹹”,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譯文】
《易經》中的《鹹》卦,顯示了夫妻之道。
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關系的根本。
“鹹”,就是感應的意思,它的符号是把高的置于低的之下,把男的置于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剛勁在下面。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譯文】
聘請賢士的儀式,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辦法,都是注重開端。
禮者,人之所履也。
失所履,必颠蹶陷溺。
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
【譯文】
禮,是人的立身之處。
失去了立身之處,就一定會跌倒沉淪。
稍微失去一點而造成的禍亂很大的東西,就是禮。
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甯。
【譯文】
禮對于整饬國家,就像秤對于輕重一樣,就像墨線對于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