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就是六匹駿馬拉車也不能到達目的地。
至于各人的資質,即使相距遙遠,哪會像瘸了腿的甲魚和六匹駿馬之間那樣懸殊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魚能夠到達目的地,六匹駿馬卻不能到達,這沒有其他的緣故啊,隻是一個去做、一個不去做罷了!
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人無法,則伥伥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
【譯文】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那些活在世上而閑蕩的時間很多的人,他們即使能超出别人,也決不會很遠的。
愛好禮法而盡力遵行的,是學士;意志堅定而身體力行的,是君子;無所不明而其思慮又永不枯竭的,是聖人。
人沒有禮法,就會迷惘而無所适從;有了禮法而不知道它的旨意,就會手忙腳亂;遵循禮法而又能精深地把握它的具體準則,然後才能不慌不忙而泰然自若。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
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也。
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也。
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
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故學也者,禮法也。
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此之謂也。
【譯文】
禮法,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正确闡明禮法的。
沒有禮法,用什麼來端正身心呢?沒有老師,我哪能知道禮法是這樣的呢?禮法是這樣規定的就這樣做,這是他的性情安于禮法;老師是這樣說的他就這樣說,這是他的理智順從老師。
性情安于禮法,理智順從老師,那就是聖人。
所以違背禮法,那就是無視禮法;違背老師,那就是無視老師。
不贊同老師和禮法而喜歡剛愎自用,拿他打個比方,那就好像讓瞎子來辨别顔色、讓聾子來分辨聲音,除了胡說妄為之外是不會幹出什麼好事來的。
所以學習嘛,就是學習禮法;那老師,就是以身作則而又重視使自己安守禮法的人。
《詩》雲:“好像不懂又不知,依順上帝的法則。
”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端悫順弟,則可謂善少者矣;加好學遜敏焉,則有鈞無上,可以為君子者矣。
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則可謂不詳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
【譯文】
端正謹慎順從兄長,就可以稱為好少年了;再加上好學謙虛敏捷,那就隻有和他相等的人而沒有超過他的人了,這種人就可以稱為君子了。
苟且偷安懶惰怕事,沒有廉恥而貪圖吃喝,就可以稱為壞少年了;再加上放蕩兇狠而不順從道義,陰險害人而不敬從兄長,那就可以稱為不祥的少年了;這種人即使遭受刑罰殺戮也是可以的。
老老而壯者歸焉,不窮窮而通者積焉,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焉。
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
【譯文】
尊敬老年人,那麼壯年人也就來歸附了;不使固陋無知的人困窘,那麼通達事理的人也就彙聚來了;在暗中做好事而施舍給無力報答的人,那麼賢能的人和無能的人都會聚攏來了。
人有了這三種德行,即使有大的過失,老天恐怕也不會毀滅他的吧!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埶也;安燕而血氣不衰,柬理也;勞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
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
【譯文】
君子對于求取利益是漫不經心的,他對于避開禍害是早作準備的,他對于避免恥辱是誠惶誠恐的,他對于奉行道義是勇往直前的。
君子即使貧窮困窘,但志向還是遠大的;即使富裕高貴,但體貌還是恭敬的;即使安逸,但精神并不懈怠懶散;即使疲倦,但容貌并不無精打采;即使發怒,也不過分地處罰别人;即使高興,也不過分地獎賞别人。
君子貧窮困窘而志向遠大,是因為他要弘揚仁德:富裕高貴而體貌恭敬,是因為他要減弱威勢;安逸而精神不懈怠懶散,是因為他選擇了合理的生活準則;疲勞而容貌不無精打采,是因為他愛好禮儀;發怒了不過分地處罰别人,高興了不過分地獎賞别人,這是因為他奉行禮法的觀念勝過了他的私情。
《尚書》說:“不任憑個人的愛好,遵循先王确定的正道;不任憑個人的厭惡,遵循先王确定的正路。
”這是說君子能用符合公衆利益的道義來戰勝個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