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子曰:“諾,唯恐不能,不敢忘命。
”
【譯文】
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禮儀:父親面向南站着,兒子面向北跪着,父親一邊斟酒祭神一邊囑咐兒子:“去迎接你的賢内助,完成我家傳宗接代以祭祀宗廟的大事,好好帶領她去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繼承人,你的行動則要有常規。
”兒子說:“是,我隻怕沒有能力做到,決不敢忘記您的囑咐。
”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
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譯文】
所謂德行,就是指奉行禮義。
所謂禮義,就是對地位高貴的人要尊敬,對年老的人要孝順,對年長的人要敬從,對年幼的人要慈愛,對卑賤的人要給予恩惠。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于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于萬民也。
【譯文】
在自己家庭内進行賞賜,應當像在國家中使用表彰賞賜一樣;對自己的奴婢發怒,應當像對民衆使用刑罰一樣。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譯文】
君子對于子女,疼愛他們而不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來引導他們而不強迫他們接受。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于《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
【譯文】
禮以順應人心為根基,所以在《禮經》上沒有而能順應人心的,都是禮。
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
【譯文】
禮儀的大緻情況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為了潤飾喜悅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悲哀之情;用于軍隊的,是為了裝飾威武之勢。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
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
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
仁,愛也,故親。
義,理也,故行。
禮,節也,故成。
仁有裡,義有門。
仁,非其裡而虛之,非禮也。
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知,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
故曰:仁、義、禮、樂,其緻一也。
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
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譯文】
親近父母親、熱情對待老朋友、獎賞有功勞的人、慰勞付出勞力的人,這是仁方面的等級差别。
尊崇身份貴重的人、尊敬官爵顯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愛年老的人、敬重年長的人,這是義方面的倫理。
奉行這些仁義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禮的秩序。
仁,就是愛人,所以能和人互相親近,義,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夠實行。
禮,就是适度,所以能夠成功。
仁有安居之處,義有進出之門。
仁,如果不是它應該安居的地方卻去安頓在那裡,就不是什麼仁。
義,如果不是它應該進出的門戶而從那裡進出,就不是什麼義。
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為仁;通達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為義;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們和睦協調,就不成為禮;和睦協調了而不抒發出來,就不成為樂。
所以說:仁、義、禮、樂,它們要達到的目标是一緻的。
君子根據義來處置仁,然後才有了仁;根據禮來奉行義,然後才有了義;制定禮時回頭抓住它的根本原則從而再完成它的細節,然後才有了禮。
這三者都精通了,然後才是正道。
貨财曰赙,輿馬曰赗,衣服曰禭,玩好曰贈,玉貝曰唅。
赙、赗,所以佐生也;贈、禭,所以送死也。
送死不及柩屍,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
故吉行五十,犇喪百裡,赗贈及事,禮之大也。
【譯文】
幫助别人辦喪事而贈送的财物叫做赙,贈送的車馬叫做赗,贈送的壽衣衾服叫做赗,贈送死者所玩賞嗜好的物品叫做贈,贈送的珠玉貝殼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
赙、赗,是用來幫助死者家屬的;贈、禭,是用來葬送死者的。
送别死者時不見到棺材裡的屍體,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屬時不達到悲哀,是不合乎禮的。
所以參加吉禮時一天走五十裡,而奔喪時一天要跑一百裡,幫助别人辦喪事而贈送的東西一定要趕上喪事,這是禮節的大端啊。
禮者,政之挽也。
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譯文】
禮,是政治的指導原則。
治理政事不按照禮,政策就不能實行。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
”授天子一策。
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
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
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
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
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
”授天子二策。
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闾。
禍與福鄰,莫知其門。
豫哉!豫哉!萬民望之。
”授天子三策。
【譯文】
天子剛登上帝位時,上卿走上前說:“憂慮這樣深長,您怎麼辦呢?能夠除去禍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禍患就會受害。
”說完就把第一篇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