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哀公篇第三十一

首頁
    的,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勞苦,那麼勞苦的感覺哪會不到來呢?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瞭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

    水能載船,水能翻船。

    ’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紳委章甫有益于仁乎?”孔子蹴然曰:“君号然也?資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

    黼衣黼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

    且丘聞之,好肆不守折,長者不為市。

    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束寬大的腰帶、戴周代式樣的黑色絲綢禮帽和商代式樣的成人禮帽,有益于仁嗎?”孔子驚恐不安地說:“您怎麼這樣問呢?穿着喪服、撐着孝棍的人不聽音樂,并不是耳朵不能聽見,而是身穿喪服使他們這樣的。

    穿着祭祀禮服的人不吃葷菜,并不是嘴巴不能品味,而是身穿祭服使他們這樣的。

    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善于經商的人不使所守資财折耗,德高望重的長者不去市場做生意謀利。

    ’束腰帶、戴禮帽是有益于仁還是無益于仁,您大概知道了吧。

    ”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請問取人。

    ”孔子對曰:“無取健,無取詌,無取口啍。

    健、貪也;詌、亂也;口啍、誕也。

    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信悫而後求知能焉。

    士不信尒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尒也。

    語曰:‘桓公用其賊,文公用其盜。

     故明主任計不信怒,闇主信怒不任計。

    計勝怒則強,怒勝計則亡。

    ”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請問怎樣選取人才?”孔子回答說:“不要選取要強好勝的人,不要選取鉗制别人的人,不要選取能說會道的人。

    要強好勝的人,往往貪得無厭;鉗制别人的人,往往會犯上作亂;能說會道的人,往往會弄虛作假。

    所以弓首先要調好,然後才求其強勁;馬首先要馴服,然後才求其成為良馬;人才首先要忠誠老實,然後才求其聰明能幹。

    一個人如果不忠誠老實卻又非常聰明能幹,打個比方,他就是豺狼啊,是不可以使自己靠近他的呀。

    俗話說:‘齊桓公任用逆賊,晉文公任用強盜。

    ’所以英明的君主根據利害得失來選用人而不憑感情用事,昏庸的君主憑感情來選用人而不根據利害得失。

    對利害得失的計較超過了感情用事就會強盛,感情用事超過了對利害得失的計較就會滅亡。

    ” 定公問于顔淵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馭乎?”顔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将失。

    ”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

    ”三日而校來谒,曰:“東野畢之馬失。

    兩骖列,兩服入廄。

    ”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顔淵!”顔淵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駛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将失。

    ’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顔淵對曰:“臣以政知之。

     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

    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辔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曆險緻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

    ”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顔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 【譯文】 造父不使他的馬走投無路,因此舜沒有逃跑的民衆,造父沒有逃跑的馬。

    現在東野畢駕車,登上車子手握缰繩,馬嚼子和馬身都端正了;慢走快跑驅趕奔馳,朝廷所規定的禮儀全部達到了;經曆各種險阻而到達了遠方,馬的氣力也就用光了。

    然而他還是要求馬不停步,因此我知道他的馬會逃跑。

    ” 定公說:“好!您可以稍微再進一步說說嗎?” 顔淵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鳥走投無路了就會亂啄,獸走投無路了就會亂抓,人走投無路了就會欺詐。

    ’從古到今,還沒有使臣民走投無路而能沒有危險的君主啊。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