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君子篇第二十四

首頁
    天子無妻,告人無匹也。

    四海之内無客禮,告無适也。

    足能行,待相者然後進;口能言,待官人然後诏。

    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言而信,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告至備也。

    天子也者,埶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無所诎,形無所勞,尊無上矣。

    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此之謂也。

     【譯文】 “天子沒有妻子”,是說别人沒有和他地位相等的。

    “天子在四海之内沒有人用對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是說沒有人做他的主人。

    “天子腳能走路,但一定要依靠禮賓官才向前走;嘴能說話,但一定要依靠傳旨的官吏才下命令;天子不用親自去看就能看得見,不用親自去聽就能聽清楚,不用親自去說就能取信于民,不用親自思考就能理解,不用親自動手就能有功效”,這是說天子的下屬官員極其完備。

    天子權勢極其重大,身體極其安逸,心境極其愉快,志向沒有什麼受挫折的,身體沒有什麼可勞累的,尊貴的地位是無以複加的了。

    《詩》雲:“凡在蒼天覆蓋下,無處不是天子的土地;從陸地到海濱,無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說的就是這個啊。

     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衆庶百姓無奸怪之俗,無盜賊之罪,莫敢犯上之大禁,天下曉然皆知夫盜竊之不可以為富也,皆知夫賊害之不可以為壽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

    由其道則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

    是故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曉然皆知夫為奸則雖隐竄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請。

    書雲:“凡人自得罪。

    ”此之謂也。

     【譯文】 聖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義推行到下面,那麼士大夫就不會有放肆淫蕩的行為,群臣百官就不會有懈怠傲慢的事情,群衆百姓就不會有邪惡怪僻的習俗,不會有偷竊劫殺的罪行,沒有人敢觸犯君主的禁令。

    天下的人明明白白地都知道盜竊是不可能發财緻富的,都知道搶劫殺人是不可能獲得長壽的,都知道觸犯了君主的禁令是不可能得到安甯的;都知道遵循聖明帝王的正道,就每人都能得到他所喜歡的獎賞;如果不遵循聖明帝王的正道,那就一定會遭到他所厭惡的刑罰。

    所以刑罰極少用而威力卻像流水一樣擴展出去,社會上都明明白白地知道為非作歹後即使躲藏逃亡也還是不能夠免受懲罰,所以無不伏法認罪而主動請求懲處。

    《尚書》說:“所有的人都自願得到懲處。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

    古者刑不過罪,爵不踰德。

    故殺其父而臣其子,殺其兄而臣其弟。

    刑罰不怒罪,爵賞不踰德,分然各以其誠通。

    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緻明,而化易如神。

    傳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之謂也。

     【譯文】 所以刑罰與罪行相當就有威力,和罪行不相當就會受到輕忽;官爵和德才相當就會受人尊重,和德才不相當就會被人看不起。

    古代刑罰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不超過官員的德行。

    所以殺了父親而讓兒子做臣子,殺了哥哥而讓弟弟做臣子。

    刑律的處罰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不超過官員的德行,分明地各自按照實際情況來貫徹執行。

    因此做好事的人受到鼓勵,幹壞事的人得到阻止;刑罰極少用而威力像流水一樣擴展出去,政策法令極明确而教化像神靈一樣蔓延四方。

    古書上說:“天子一個人有了美好的德行,億萬人民就能靠他的福。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亂世則不然:刑罰怒罪,爵賞踰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

    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

    先祖當賢,後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纣,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

    以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