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非相篇第五

首頁
    将孰可也! 【譯文】 現在世上犯上作亂的人,鄉裡的輕薄少年,沒有不美麗妖豔的,他們穿着奇裝異服,像婦女那樣裝飾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婦女沒有誰不想得到這樣的人做丈夫,姑娘沒有誰不想得到這樣的人做未婚夫,抛棄了自己的親人、家庭而想私奔他們的女人,比肩接踵。

    但是一般的國君羞于把這種人作為臣子,一般的父親羞于把這種人當作兒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這種人當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這種人當作朋友。

    不久,這種人就會被官吏綁了去而在大街鬧市中殺頭,他們無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場而後悔自己當初的行為。

    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禍患啊。

    信從相面的人見聞不多,所以談論起來才是這樣的不高明。

    說到這兒,那麼在以相貌論人與以思想論人兩者之間将贊同哪一種意見呢?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

    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

    --人有此三數行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

    詩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屢驕。

    ”此之謂也。

     【譯文】 人有三種不吉利的事:年幼的不肯侍奉年長的,卑賤的不肯侍奉尊貴的,沒有德才的不肯侍奉賢能的,這是人的三種禍害啊。

    人有三種必然會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卻不能愛護臣民,做了臣民卻喜歡非議君主,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種情況;當面不順從,背後又毀謗,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種情況;知識淺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與别人相差懸殊,但對仁愛之人卻不能推崇,對明智之士卻不能尊重,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種情況。

    人有了這三不祥、三必窮的行為,如果當君主就必然危險,做臣民就必然滅亡。

    《詩》雲:“下雪紛紛滿天飄,陽光燦爛便融消。

    人卻不肯自引退,在位經常要驕傲。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

    今夫狌狌形狀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

    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别。

     【譯文】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什麼呢?我要說: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區别。

    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它是無須依靠學習就會這樣的,它是禹與桀所相同的。

    然而人之所以成為人,并不隻是因為兩隻腳而身上沒有毛,而是因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區别。

    現在那猩猩的形狀與人相似,也是兩隻腳,隻是有毛罷了,可是君子卻嘗它的肉羹,吃它的肉塊。

    所以人之所以成為人,并不隻是因為他們兩隻腳而身上沒有毛,而是因為他們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區别。

    那禽獸有父有子,但沒有父子之間的親情;有雌有雄,但沒有男女之間的界限。

    而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它對所有的事物界限都要有所區别。

     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

    故曰:欲觀聖王之迹,則于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

    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

    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譯文】 對各種事物的界限加以區别沒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沒有比遵循禮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禮法沒有比效法聖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

    聖明的帝王有上百個,我們效法哪一個呢?那我就要說:禮儀制度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奏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掌管禮法條文的有關官吏也因與制定禮法的年代相距久遠而使禮法有所脫節了。

    所以說:想要觀察聖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觀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後代的帝王便是。

    那所謂後代的帝王,就是現在統治天下的君王;舍棄了後代的帝王而去稱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舍棄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國的君主。

    所以說: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細審實現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弄清楚一兩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會情況,那就要審察現在周王朝的治國之道;要想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