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待這終結與開始就像對待同一件事一樣,這是君子的原則,是禮義的具體規定。
看重人活着的時候而看輕人的死亡,這是敬重活人的有知覺而怠慢死人的沒有知覺,這是邪惡之人的原則,是一種背叛别人的心腸。
君子拿背叛别人的心腸去對待奴仆、兒童,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用這種心腸來事奉自己所尊重的君主和親愛的父母呢!再說死亡有一條規律,就是每人隻死一次而不可能再重複一次,所以臣子要表達對君主的敬重,子女要表達對父母的敬重,在這個時候也就到頭了。
所以侍奉生者不忠誠笃厚、不恭敬有禮,就稱之為粗野;葬送死者不忠誠笃厚、不恭敬有禮,就稱之為薄待。
君子鄙視粗野而把薄待看作為羞恥。
所以天子的棺材有七層,諸侯五層,大夫三層,士兩層;其次,他們又都有衣服被子方面或多或少、或厚或薄的數目規定,都有棺材遮蔽物及其花紋圖案的等級差别;用這些來恭敬地裝飾死者,使他們在生前與死後、結束一生時與開始一生時都像一個樣子,使這始終如一的完全滿足成為人們的願望,這是古代聖王的原則,也是忠臣孝子的最高準則。
天子的喪事牽動整個天下,聚集諸侯來送葬。
諸侯的喪事牽動有友好交往的國家,聚集大夫來送葬。
大夫的喪事牽動一國,聚集上士來送葬。
上士的喪事牽動一鄉,聚集朋友來送葬。
百姓的喪事,集合同族親屬來送葬,牽動州裡。
受過刑罰的罪犯的喪事,不準聚集同族親屬來送葬,隻能會合妻子兒女來送葬,棺材三寸厚,衣服被子三套,不準文飾棺材,不準白日送葬,隻能在黃昏埋葬,而且妻子兒女隻能穿着平常的服裝去埋掉他,回來後,沒有哭泣的禮節,沒有披麻戴孝的喪服,沒有因為親戚的親疏關系而形成的服喪日期的等級差别,各人都回到自己平常的情況,各人都恢複到自己當初的樣子,已經把他埋葬之後,就像沒有死過人一樣而什麼也不做,這叫做最大的恥辱。
禮者,謹于吉兇不相厭者也。
紸纩聽息之時,則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矣,然而殡斂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懼,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未辍也。
卒矣,然後作具之。
故雖備家必踰日然後能殡,三日而成服。
然後告遠者出矣,備物者作矣。
故殡久不過七十日,速不損五十日。
是何也?曰:遠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節大矣,其文備矣。
然後月朝蔔日,月夕蔔宅,然後葬也。
當是時也,其義止,誰得行之?其義行,誰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設飾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緻隆思慕之義也。
【譯文】
禮,是嚴謹地使吉利的事與兇險的事互不侵犯的。
把新的綿絮放在臨終者鼻前而傾聽其氣息的時候,就是那些忠臣孝子也知道他垂危了,但是停柩入殓的用具卻還不去考慮;雖然這時他們挂着眼淚驚恐害怕,但是希望他能僥幸活下去的心思還沒有止息,維持他生命的事情也沒有中止;直到他死了,才開始準備治喪的物品。
所以,即使是治喪物品齊備的人家,也必須過了一天才能入棺停柩,到第三天才穿上喪服守喪。
然後去遠方報喪的人才出發了,準備治喪物品的人才開始操辦了。
所以停放靈柩的時間,長不超過七十天,快也不少于五十天。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遠方來奔喪的親友可以趕到了,各種需求可以獲得了,各種事情可以辦成了。
人們的忠誠盡到了,對長輩的禮節盛大了,儀式也齊備了,然後才在月底占蔔确定埋葬的地點,在月初占蔔确定埋葬的日期,然後才去埋葬。
在這個時候,那道義上禁止的事,誰能去做它?那道義上推行的事,誰能禁止它?所以停柩三個月的葬禮,它表面上是用生者的設施來裝飾死者,但實際上恐怕不是隻保留一下死者來安慰生者,這是在表達尊重懷念的意思啊。
喪禮之凡,變而飾,動而遠,久而平。
故死之為道也,不飾則惡,惡則不哀;尒則翫,翫則厭,厭則忘,忘則不敬。
一朝而喪其嚴親,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則嫌于禽獸矣,君子恥之。
故變而飾,所以滅惡也;動而遠,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優生也。
【譯文】
喪禮的一般原則是:人死後要裝飾,舉行喪禮儀式要使死者逐步遠去,時間長了便恢複到平常的狀态。
那死亡有一種規律,即:如果對死者不裝飾,就醜惡難看;醜惡難看,人們就不會哀痛了;如果死者近了,人們就會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會厭棄;厭棄了,就會怠慢;怠慢了,就會不恭敬。
有朝一日死了自己尊敬的父母親,但用來為他們送葬的卻是不哀痛、不恭敬,那就近于禽獸了。
君子以此為恥辱。
人死後進行裝飾,是用來消除醜惡難看的;舉行喪禮儀式時使死者遠去,是用來成全恭敬的;時間長了就恢複到平常狀态,是用來協調生者的。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
故文飾、麤惡,聲樂、哭泣,恬愉、憂戚;是反也;然而禮兼而用之,時舉而代禦。
故文飾、聲樂、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麤惡、哭泣、憂戚,所以持險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