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强国篇第十六

首頁
    就必然會一同起來欺淩我們。

    如果這樣,那麼齊國一定會被分割成三四塊,國土将像借來的城池一樣而不屬于自己了,這就一定會被天下人大大地嘲笑一番了。

    你覺得怎麼樣?上面所說的這兩種辦法哪一種可行呢? 夫桀纣,聖王之後子孫也,有天下者之世也,埶籍之所存,天下之宗室也,土地之大,封内千裡,人之衆數以億萬,俄而天下倜然舉去桀纣而奔湯武,反然舉惡桀纣而貴湯武。

    是何也?夫桀纣何失?而湯武何得也?曰:是無它故焉,桀纣者善為人所惡也,而湯武者善為人所好也。

    人之所惡何也?曰:污漫、争奪、貪利是也。

    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

    今君人者,譬稱比方則欲自并乎湯武,若其所以統之,則無以異于桀纣,而求有湯武之功名,可乎? 故凡得勝者,必與人也;凡得人者,必與道也。

    道也者,何也?禮義、辭讓、忠信是也。

    故自四五萬而往者,強勝非衆之力也,隆在信矣。

    自數百裡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修政矣。

    今已有數萬之衆者也,陶誕比周以争與;已有數百裡之國者也,污漫突盜以争地;然則是棄己之所安強,而争己之所以危弱也;損己之所不足,以重己之所有餘。

    若是其悖缪也,而求有湯武之功名,可乎!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說必不行矣,愈務而愈遠。

     為人臣者,不恤己行之不行,苟得利而已矣,是渠沖入穴而求利也,是仁人之所羞而不為也。

    故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所以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歾頸也,愚莫大焉。

    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亡一焉而亡。

    詩曰:“價人維藩,大師維垣。

    ”此之謂也。

     【譯文】 “那夏桀、商纣,是聖明帝王的後裔子孫,是擁有天下統治權的天子的繼承人,是權勢帝位的占有者,是天下人所尊崇的帝王之家;領土那麼廣大,境内方圓上千裡;人口那麼衆多,要用億萬來計數;但沒有多久天下人便遠遠地都離開了夏桀、商纣而投奔商湯、周武王了,很快地都憎惡夏桀、商纣而尊崇商湯、周武王了。

    這是為什麼呢?那夏桀、商纣為什麼失敗而商湯、周武王為什麼成功呢?回答說:這并沒有其他的緣故,而是因為夏桀、商纣這種人,好做人們所厭惡的事情;而商湯、周武王這種人,好做人們所喜歡的事情。

    人們所厭惡的是什麼呢?回答說:污穢卑鄙、争搶奪取、貪圖私利便是。

    人們所喜歡的是什麼呢?回答說:禮制道義、推辭謙讓、忠誠守信便是。

    現在統治人民的君主,譬說比拟起來,就想把自己和商湯、周武王并列;至于他們統治人民的方法,卻和夏桀、商纣沒有什麼不同;像這樣而要求取得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功業名望,可能麼? “所以凡是獲得勝利的,一定是因為依順了人民;凡是得到人民擁護的,一定是因為遵從了正确的政治原則。

    這正确的政治原則是什麼呢?回答說:禮制道義、推辭謙讓、忠誠守信便是。

    所以,擁有的人口在四五萬以上的國家,能夠強大取勝,并不是靠了人口衆多的力量,重要的在于守信啊;擁有的領土在方圓幾百裡以上的國家,能夠安定穩固,并不是靠了國土寬廣的力量,重要的在于搞好政治啊。

    現在已經擁有了幾萬人的國家,卻還是用招搖撞騙、拉攏勾結的辦法去争取盟國;已經擁有了方圓幾百裡土地的國家,卻還是用肮髒卑鄙、強取豪奪的辦法去争奪土地。

    這樣的話,那就是抛棄了使自己安定強盛的辦法,而采取了使自己危險衰弱的辦法;是在減損自己所缺少的東西,而在增加自己所多餘的東西。

    他們的錯亂荒謬竟像這樣,卻還要求取得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功業名望,可能麼?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舔天、挽救上吊的人卻拉他的腳,這種主張一定行不通,越是用力從事就離目标越遠。

     “做臣子的,不顧自己的德行不像德行,隻要得到利益就行了,這就等于是用大沖車或鑽地道去攻城來求取利益一樣,這是講求仁德的人感到羞恥而不去做的事情。

    對于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沒有什麼比安定更快樂;但用來保養生命、取得安樂的途徑,沒有比遵行禮義更重要的了。

    人們如果隻知道珍重生命、喜歡安定而抛棄了禮義,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是想長壽而割斷脖子一樣,愚蠢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

     “所以統治人民的君主,愛護人民就能安甯,喜歡士人就會榮耀,這兩者一樣都沒有就會滅亡。

    《詩》雲:‘賢士就是那屏障,大衆就是那圍牆。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力術止,義術行,曷謂也?曰:秦之謂也。

    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

    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力術止也。

     曷謂乎威強乎湯武?湯武也者,乃能使說己者使耳。

    今楚、父死焉,國舉焉,負三王之廟,而辟于陳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