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霸篇第十一

首頁
    的聲音,而歌聲樂曲沒有比王者聽到的更洪亮的了;眼睛喜歡看美色,而極其繁富的彩色花紋和少婦美女沒有比王者看到的更多的了;身體喜歡安逸,而安穩清閑沒有比王者享受到的更愉快的了;心裡喜歡财利,而俸祿沒有比王者得到的更豐厚的了;綜合了天下人所共同企求的東西而完全地擁有了它們,總攬天下之人而控制他們就像控制子孫一樣,人如果不是發瘋的、糊塗的、愚蠢的、鄙陋無知的,那還有誰能看到這些而不高興呢?想要獲得這一切的君主多得比肩繼踵地存在着,能夠建立起這種事業的賢人世世代代都沒有斷絕過,但近千年來這樣的君主和這樣的賢人卻沒有能夠配合起來,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是因為君主用人不公正,臣下對上不忠誠。

    君主排斥賢能的人而偏私地提拔人,臣子争奪職位而嫉妒賢能的人,這就是他們不能配合的緣故。

    君主為什麼不廣招人才、不去顧及親疏、不去考慮貴賤、隻尋求真正賢能的人呢?如果能這樣,那麼臣子就會看輕職位而把它讓給賢能的人,并甘心跟随在他們的後面;如果這樣,那麼舜、禹重新會到來,稱王天下的大業又能建立起來了。

    取得統一天下的功績,名聲可以和舜、禹相配,事情還有像這樣美好而值得高興的嗎?唉!統治人民的君主也可以考察一下這些話了!楊朱在十字路口哭泣,說:“這是那錯誤地跨出一步而覺察時就已走錯千裡的地方吧!”他為此而悲哀地哭泣。

    這用人之事也就是通往光榮或恥辱、安定或危險、生存或滅亡的十字路口啊,在這上面犯了錯誤所造成的可悲,要比在十字路口走錯路更厲害。

    唉!可悲啊!統治人民的君主竟然上千年了還沒有覺悟啊。

     無國而不有治法,無國而不有亂法;無國而不有賢士,無國而不有罷士;無國而不有願民,無國而不有悍民;無國而不有美俗,無國而不有惡俗。

    兩者并行而國在,上偏而國安,在下偏而國危;上一而王,下一而亡。

    故其法治,其佐賢,其民願,其俗美,而四者齊,夫是之謂上一。

    如是則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

    故湯以亳,文王以鄗,皆百裡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四者齊也。

    桀纣即厚有天下之埶,索為匹夫而不可得也,是無它故焉,四者并亡也。

    故百王之法不同,若是所歸者一也。

     【譯文】 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使社會安定的法令制度,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導緻社會動亂的法令制度;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賢能的士人,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無行的士人;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樸實善良的百姓,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兇狠強暴的百姓;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美好的習俗,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惡劣的習俗;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國家仍存在;偏于上一種情況的,國家就安定;偏于下一種情況的,國家就危險;全屬于上一種情況的,就能稱王天下;全屬于下一種情況的,就會滅亡。

    所以那國家的法令制度能使社會安定,它的輔佐大臣賢能,它的人民樸實善良,它的習俗美好,這四者齊備,那就叫做全屬于上一種情況。

    像這樣,那麼不打仗就能戰勝敵人,不進攻就能取得戰果,軍隊不用費力而天下就服從了。

    商湯憑借亳,周武王憑借鄗,都不過是方圓百裡的領土,而天下被他們統一了,諸侯做了他們的臣屬,凡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不服從的,這沒有其他的緣故,而是因為上述四種條件齊備了。

    夏桀、商纣王即使實力雄厚得掌握了統治天下的權力,但最後要求做個普通老百姓也不可能達到,這沒有其他的緣故,而是因為上述四種條件全都喪失了。

    各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就像這樣的不同,但歸結起來的道理隻有這麼一個。

     上莫不緻愛其下,而制之以禮。

    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鳏寡必不加焉。

    故下之親上,歡如父母,可殺而不可使不順。

    君臣上下,貴賤長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為隆正;然後皆内自省,以謹于分。

    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禮法之樞要也。

    然後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止矣。

    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均平,莫不治辨。

    是百王之所同,而禮法之大分也。

     【譯文】 君主無不對他的臣民給予愛護,因而用禮制來限制他們;君主對于臣民,就像愛護嬰兒一樣。

    政令制度,是用來對待下面的老百姓的;如果它有不合理的地方,即使像毫毛的末端一樣細微,那麼就是對孤兒、孤獨老人、鳏夫、寡婦,也一定不加到他們頭上。

    所以臣民親愛君主高興得就像親愛父母一樣,可以殺死他們而不可能使他們不順從君主。

    君主、臣子、上級、下級,高貴的、卑賤的、年長的、年幼的,直到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把這禮制當作為最高的準則,然後又都在内心反省自己而謹守本分,這就是曆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