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仲尼篇第七

首頁
    罪,志驕盈而輕舊怨,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為重,招權于下以妨害人。

    雖欲無危,得乎哉!是以位尊則必危,任重則必廢,擅寵則必辱,可立而待也,可炊而竟也。

    是何也?則堕之者衆,而持之者寡矣。

     【譯文】 尋求妥善地身居要位、順利地擔任要職、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獨自擁有君主的恩寵、一定不會有後患的方法是:最好和君主同心同德,引進賢人,廣泛地施舍,打消對别人的怨恨,不去妨害别人。

    自己的能力能夠擔負起這重大的職務,那就謹慎地奉行上述這種方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夠勝任這一職務,而且怕因此而失去君主對自己的寵愛,那就不如及早和君主同心同德,推薦賢人,把職務讓給能人,而自己則心甘情願地追随在後。

    像這樣,擁有了君主的恩寵就一定會榮耀,失去了君主的寵愛也一定不會遭罪。

    這是侍奉君主者的法寶,也就是一定沒有後患的方法。

    所以明智的人辦事的時候,圓滿時考慮不足,順利時考慮艱難,安全時考慮危險,周到地從多方面加以防範,仍然怕遭到禍害,所以辦了上百件事也不會失誤。

    孔子說:“靈巧而又愛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處;勇敢而又喜歡和别人同心協力,就一定能勝利;聰明而又喜歡謙虛,就一定會有德才。

    ”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愚蠢的人與此相反:他們身居要職獨攬大權時,就喜歡獨自處理政事而嫉妒賢能的人,壓制有功的人而排擠打擊有罪過的人,内心驕傲自滿而輕忽與自己有舊怨的人,因為吝啬而不在上實行施舍之道,為了擡高自己而在下面招攬權力以緻妨害了别人。

    這種人雖然指望平安無事,辦得到嗎?因此,他們雖然官位高貴卻一定會有危險,雖然職務重要卻一定會被罷免,雖然獨受寵愛卻一定會遭到恥辱,這種後果稍立片刻就可以等到,燒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了。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毀害他的人多而扶持他的人少啊。

     天下之行術,以事君則必通,以為仁則必聖,立隆而勿貳也。

    然後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統之,慎謹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頓窮則從之疾力以申重之。

    君雖不知,無怨疾之心;功雖甚大,無伐之色;省求多功,愛敬不倦;如是則常無不順矣。

    以事君則必通,以為仁則必聖,夫之謂天下之行術。

     【譯文】 在天下處處能行得通的辦法,用它來侍奉君主就一定會通達,用它來做人就必定會聖明。

    确立崇高的禮義而不三心兩意,然後用恭敬的态度來引導它,用忠信來統率它,小心謹慎地實行它,端正誠實地保護它,困厄的時候就順從它,并努力來反複強調它;君主即使不了解、重用自己,也沒有怨恨的心情;功勞即使很大,也沒有誇耀自己功德的臉色;少提要求而多立功勞,敬愛君主永不厭倦。

    像這樣,那就永遠沒有不順利的時候了。

    用它來侍奉君主就一定會通達,用它來做人就一定會聖明,這就叫做天下處處行得通的辦法。

     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

    有人也,埶不在人上,而羞為人下,是奸人之心也。

    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說必不行矣,俞務而俞遠。

    故君子時诎則诎,時伸則伸也。

     【譯文】 年輕的侍奉年長的,卑賤的侍奉高貴的,不賢的侍奉賢能的,這是天下的普遍原則。

    有的人,地位不在别人之上,卻羞于處在人下,這是奸邪的人的想法。

    思想上沒有除掉邪念,行動上沒有離開邪道,卻想要享有君子、聖人的名聲,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舔天、挽救上吊的人卻拉他的腳,這是一定行不通的,越是用力從事就離目标越遠。

    所以君子在時勢需要自己屈從忍耐時就屈從忍耐、在時勢容許自己施展抱負時就施展抱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