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
【譯文】
要稱王天下的和别國争奪民衆,要稱霸諸侯的和别國争奪同盟國,隻圖逞強的和别國争奪土地。
和别國争奪民衆的可以使諸侯成為自己的臣子,和别國争奪同盟國的可以使諸侯成為自己的朋友,和别國争奪土地的就會使諸侯成為自己的敵人。
使諸侯臣服的能稱王天下,同諸侯友好的能稱霸諸侯,和諸侯為敵的就危險了。
用強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也,則傷人之民必甚矣;傷人之民甚,則人之民必惡我甚矣;人之民惡我甚,則日欲與我鬥。
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則傷吾民必甚矣;傷吾民甚,則吾民之惡我必甚矣;吾民之惡我甚,則日不欲為我鬥。
人之民日欲與我鬥,吾民日不欲為我鬥,是強者之所以反弱也。
地來而民去,累多而功少,雖守者益,所以守者損,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
諸侯莫不懷交接怨,而不忘其敵,伺強大之間,承強大之敝,此強大之殆時也。
【譯文】
使用強力來和别國争奪土地的君主,人家或者據城守衛,人家或者出城迎戰,而我用武力去戰勝他們,那麼傷害别國的民衆必然很厲害。
傷害别國的民衆很厲害,那麼别國的民衆怨恨我也必然很厲害。
别國的民衆怨恨我很厲害,那就會天天想和我戰鬥。
人家或者據城守衛,人家或者出城迎戰,而我用武力去戰勝他們,那麼傷害自己的民衆必然很厲害。
傷害自己的民衆很厲害,那麼自己的民衆怨恨我也必然很厲害。
自己的民衆怨恨我很厲害,那就天天不想為我戰鬥。
别國的民衆天天想和我戰鬥,我自己的民衆天天不想為我戰鬥,這就是強國反而變弱的原因。
土地奪來了而民衆離心離德了,憂患很多而功勞很少,雖然守衛的土地增加了,用來守衛土地的民衆卻減少了,這就是大國反而被割削的原因。
諸侯無不互相結交、連結那些對強國心懷怨恨的國家而不忘記他們的敵人,他們窺測那強大之國的漏洞,趁着強大之國的衰敗來進攻,這就是強大之國的危險時刻了。
知強大者不務強也,慮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
力全則諸侯不能弱也,德凝則諸侯不能削也,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強道者也。
【譯文】
懂得強大之道的君主不緻力于逞強黩武,而是考慮用天子的命令來保全自己的實力、積聚自己的德望。
實力保全了,那麼各國諸侯就不能使他衰弱了;德望積聚了,那麼各國諸侯就不能削弱他了;天下如果沒有能成就王業、霸業的君主,那麼他就能常常取勝了。
這是懂得強大之道的君主。
彼霸者則不然:辟田野,實倉廪,便備用,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然後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
存亡繼絕,衛弱禁暴,而無兼幷之心,則諸侯親之矣。
修友敵之道,以敬接諸侯,則諸侯說之矣。
所以親之者,以不幷也;幷之見,則諸侯疏矣。
所以說之者,以友敵也;臣之見,則諸侯離矣。
故明其不幷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
是知霸道者也。
【譯文】
那些奉行霸道的君主就不是這樣。
他開墾田野,充實糧倉,改進設備器用,嚴格謹慎地招募、選擇、接納有才能技藝的士人,然後加重獎賞來誘導他們,加重刑罰來督責他們;他使滅亡的國家能存在下去,使已經斷絕了的後代繼承關系能繼續下去,保護弱小的國家,禁止殘暴的國家,但是并沒有吞并别國的野心,那麼各國諸侯就會親近他了。
他遵行與力量匹敵的國家相友好的原則去恭敬地接待各國諸侯,那麼各國諸侯就喜歡他了。
各國諸侯之所以親近他,是因為他不吞并别國;如果吞并别國的野心暴露出來,那麼各國諸侯就會疏遠他了。
各國諸侯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為他和力量匹敵的國家相友好;如果要使各國諸侯臣服的意圖暴露出來,那麼各國諸侯就會背離他了。
所以,表明自己不會有吞并别國的行為,信守自己和匹敵的國家相友好的原則,天下如果沒有成就王業的君主,這奉行霸道的君主就能常常取勝了。
這是懂得稱霸之道的君主。
闵王毀于五國,桓公劫于魯莊,無它故焉,非其道而慮之以王也。
【譯文】
齊闵王被五國聯軍摧毀,齊桓公被魯莊公的臣子劫持,這沒有其他的緣故,就是因為他們實行的不是王道卻想靠它來稱王。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
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矣。
【譯文】
那些奉行王道的君主就不是這樣。
他的仁愛高于天下各國,道義高于天下各國,威勢高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