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了,公慎氏休掉了自己的妻子,慎潰氏越境搬走了,魯國賣牛馬的也不再漫天要價了,這是因為孔子總是預先用正道去對待人們的緣故。
孔子住在阙黨的時候,阙黨的子弟将網獲的魚獸進行分配時,有父母親的子弟就多得一些,這是因為孔子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感化了他們。
儒者在朝廷上當官,就能使朝政完美;在下面做個老百姓,就能使風俗完美。
儒者做臣民時就像這樣的啊。
”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孫卿曰:“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内,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
此若義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
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
故近者歌讴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
夫是之謂人師。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于人之國也!”昭王曰:“善!”
【譯文】
秦昭王說:“那麼儒者當了君主又怎麼樣呢?”
荀子說:“儒者當了君主,影響就廣大了。
他在内心意志堅定;于是在朝廷上,禮節就會整饬;在官府中,法律準則、規章制度就會公正不阿;在民間,忠誠、老實、仁愛、利人等美德就會蔚然成風。
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罪的人,而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幹。
這種做君主的道義被人民相信了,傳遍了四面八方,那麼天下的人就會像異口同聲地歡呼一樣來響應他。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尊貴的名聲明顯卓著而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緣故。
所以近處的人歌頌他而且熱愛他,遠處的人竭力奔走來投奔他。
四海之内就像一個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達的地方,沒有誰不服從。
這可以稱作是人民的君長了。
《詩》雲:‘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哪個不服從。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儒者做臣民的時候像上述那樣,他當了君主就像這樣,怎麼能說他們對于人世間的國家沒有什麼益處呢?”
秦昭王說:“講得好。
”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譯文】
古代聖明帝王的政治原則,是仁德的最高體現,因為他們是順着中正之道來實行它的。
什麼叫做中正之道呢?我要說:禮義就是這種中正之道。
我所謂的原則,不是指上天的運動規律,也不是指大地的變化規律,而是指人類所要遵行的準則,是君子所遵循的原則。
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止矣。
相高下,視硗肥,序五種,君子不如農人;通貨财,相美惡,辯貴賤,君子不如賈人;設規矩,陳繩墨,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樽,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
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賢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萬物得其宜,事變得其應,慎墨不得進其談,惠施、鄧析不敢竄其察,言必當理,事必當務,是然後君子之所長也。
【譯文】
君子的所謂賢能,并不是能夠全部做到别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君子的所謂智慧,并不是能夠全部知道别人所知道的一切;君子的所謂善辯,并不是能夠全部辯明别人所辯論的一切;君子的所謂明察,并不是能夠全部觀察到别人所觀察的一切;君子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啊。
觀察地勢的高低,識别土質的貧瘠與肥沃,安排各種莊稼的種植季節,君子不如農民;使财物流通,鑒别貨物的好壞,區别貨物的貴賤,君子不如商人;使用圓規和矩尺,彈劃墨線,完善各種器具,君子不如工人。
不顧是與非、對與不對的實際情況,互相貶抑,互相污辱,君子不如惠施、鄧析。
至于評估德行來确定等級,衡量才能來授予官職,使有德與無德的人都得到應有的地位,有才能與沒有才能的人都得到應有的職事,使各種事物都得到适宜的處置,突發的事變都得到相應的處理,使慎到、墨翟不能推出他們的言論,惠施、鄧析不敢販賣他們貌似明察的詭辯,說話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這些才是君子所擅長的。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無益于理者,廢之。
夫是之謂中事。
凡知說,有益于理者,為之;無益于理者,舍之。
夫是之謂中說。
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道。
奸事、奸道,治世之所棄,而亂世之所從服也。
若夫充虛之相施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