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仁兄到此,别無他事,隻因小弟奉旨征讨,為國忘家,理所當然;隻是小弟去後,舍下無人,兩個小兒年輕,且住這長安城中,怕他們招災惹禍。
因此辦杯水酒,拜托三位仁兄照應照應。
”三人齊聲道:“這個自然,何勞吩咐?”
當下吩咐家将,就在後園擺酒。
不一時酒席擺完,叙坐入席。
酒過三巡,食供兩套。
忽見安童禀道:“二位公子射獵回來,特來禀見。
”羅爺道:“快叫他們前來見三位老爺。
”隻見二人進來,一一拜見,垂手侍立。
李爺與柏爺贊道:“公郎器宇不凡,日後必成大器。
老夫輩與有榮施矣。
”羅爺稱謝。
秦爺命童兒,另安杯箸,請二位少爺入席。
羅爺道:“尊長在此,小子理應侍立,豈可混坐?”李爺與柏爺道:“正要請教公郎胸中韬略,何妨入座快談?”羅爺許之,命二人告罪入席,在橫頭坐下。
那柏文連見兩位公子生得相貌堂堂,十分愛惜。
原來柏爺無子,隻有原配張氏夫人所生一女,名喚玉霜小姐,愛惜猶如掌上珍珠。
張氏夫人早已去世,後娶繼配侯氏夫人,也未生子。
故此柏見了别人的兒女,最是愛惜的。
當下見了二位公子,便問羅爺道:“不知二位賢郎青春多少,可曾恭喜?”羅爺道:“正為此焦心。
大孩兒已定下雲南馬親翁之女,尚未完娶;二孩兒未曾匹配。
我此去,不知何日才得回來,代他們完娶?”柏文連道:“小弟所生一女,意欲結姻,隻恐高攀不起。
”羅爺大喜,道:“既蒙不嫌小兒,如此甚好。
”遂向李逢春道:“拜托老兄執柯,自當後謝。
”正是:
一雙跨鳳乘龍客,卻是牽牛織女星。
李逢李道:“柏兄既是同鄉,羅兄又是交好,理當作伐。
隻是羅兄王命在身,後日就要起馬,柏兄不久也要往陝西赴任,此會之後,不知何時再會。
自古道:揀日不如撞日。
就是今日,求柏兄一紙庚帖,豈不更妙?”羅爺大喜,忙向身邊解下一對玉環,雙手奉上,道:“權為聘禮,伏乞笑留!”柏爺收了玉環,便取三尺紅绫,寫了玉霜小姐年庚,送與李爺。
李爺轉送羅爺,道:“百年和合,千載團圓,恭喜!”羅爺謝之不盡,收了庚帖。
連秦爺也自歡喜,一面命公子拜謝,一面重斟玉,再展金樽。
四位老爺隻飲得玉兔西沉,方才各各回府。
羅爺自從同柏爺結親之後,收拾家務。
過了兩天,那日奉旨動身,五鼓起馬,頂盔貫甲,裝束齊整,入朝辭過聖上。
然後回府,拜别家堂祖宗,别了秦氏夫人。
有兩位公子跟随,出了越國公府門。
放炮動身。
來到教場,點起三萬人馬,大小三軍擺齊隊伍,祭過帥旗,調開大隊,出了長安,呐喊搖旗,一個個盔明甲亮,一隊隊人馬高強。
真正号令嚴明,鬼神驚怕。
怎見得他十分威武,有詩為證:
大将承恩破虜臣,貔貅十萬出都門。
捷書奏罷還朝日,麟閣應标第一人。
話說羅爺整齊隊伍,調開大兵,出了長安。
前行有藍旗小将報道;“啟元帥,今有文武各位老爺,奉旨在十裡長亭餞别,請令施行。
”羅爺聞言,傳令大小三軍,紮下行營,謝過聖恩。
一聲令下,隻聽得三聲大炮,安下行營。
羅爺同二位公子勒馬出營,隻見文武兩班一齊迎接,道:“下官等奉旨在此餞行,未得遠接,望元帥恕罪。
”羅爺慌忙下馬,步上長亭與衆官見禮。
慰勞一番,分賓主坐下。
早有當職的官員擺上了皇封禦酒、美味珍肴。
羅爺起身向北謝恩,然後與衆人序坐。
酒過三巡,食■九獻。
羅爺向柏爺道:“弟去之後,姻兄幾時榮行?”柏爺道:“多則十日總要去了。
”羅爺道:“此别不知何時才會?”柏爺道:“吉人天相,自有會期。
”羅爺又向秦爺指着兩位公子道:“弟去之後,兩個孩兒全仗舅兄教訓。
”秦爺道:“這個自然,何勞咐咐。
但是妹丈此去,放開心事,莫要憂愁。
要緊!”羅爺又向衆人道:“老夫去後,國家大事全望諸位維持。
”衆人領命。
羅爺方才起身,向衆人道:“王命在身,不能久陪了。
”随即上馬衆人送出亭來。
一聲炮響,正要動身,隻見西南巽地上,刮起一陣狂風,飛沙走石。
忽聽得一聲響亮,将中軍帥旗折為兩段。
羅爺不悅,衆官一齊失色。
不知吉兇如何,下回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