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
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
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⑧: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
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
文王曰:“願聞其情。
”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
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
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正]谏,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缗微餌明⑨,小魚食之;缗調餌香,中魚食之;缗隆餌豐,大魚食之。
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缗;人食其祿,乃服于君。
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⑩。
嗚呼!曼曼綿綿⑾,其聚必散;嘿嘿昧昧⑿,其光必遠。
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
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⒀焉。
”
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⒁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财,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歸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
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
文王再拜曰:“允哉⒂,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注釋】
①文王:商末周部族的領袖,姓姬名昌。
田,通“畋”,打獵。
②史編布蔔:史,官職名,先秦時主要掌管記事、祭祀及占蔔諸項事務。
編,人名,布蔔,占蔔。
③渭陽:渭水北岸。
渭,渭水。
陽,水的北面。
④彨(chī):通“螭”,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
⑤兆:預兆。
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稱。
五等爵位中第一等稱公,第二等稱侯。
⑥禹;傳說中我國古夏後氏部落的領袖,以治理洪水而聞名。
後其子啟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⑦臯陶(yāo):傳說中東夷族的領袖,舜時曾主管刑獄,後又輔佐禹。
⑧權:權術。
⑨缗(mǐn):釣絲。
⑩畢:古時田獵用的網,此處意為取得。
⑾曼曼綿綿:曼曼,同“漫漫”,指幅員廣闊無際。
綿綿,持續長久。
⑿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
寂然無聲。
昧昧,純厚隐晦,不顯露于外。
⒀斂:收聚,收攬。
⒁擅:專擅、獨自享用。
⒂允:誠然,信然。
【例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這是《文師》篇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
商朝的滅亡和周朝的興起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确。
商朝末期,由于奴隸主貴族階級對奴隸和平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特别是纣王帝辛,更是暴虐淫侈,他自恃才智,大興土木,營造離官别館。
調動了許多奴隸,修建方圓三裡、高達千餘尺的鹿台,裡面裝滿了從全國各地搜刮來的金銀财寶;同時又修建了一個大倉庫,把從各地搜刮來的糧食全部裝在裡面。
纣王對都城雄偉的宮殿還不滿意,又在南到朝歌北到邯鄲的範圍年,修建了許多高聳入雲的離宮别墅,投放很多珍禽異獸。
還“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過着極其奢侈腐朽的生活。
商纣的例行逆施,激起了廣大奴隸和平民的刻骨仇恨。
為了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商纣制訂了許多酷刑苛法。
著名的炮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
該刑是先用銅做成大圓柱子,上面塗油,用火燒熱,然後讓犯人在又熱又燙的銅柱上爬行。
再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醬。
還有一種脯刑,将犯人割成一條一條曬成肉幹。
纣王的殘暴,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加強烈的反抗。
纣王的叔父比幹見他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冒死勸谏,勸他修善行仁,被纣王剖腹驗心。
許多大臣看見商己無可挽救,紛紛逃亡。
纣王衆叛親離,成了獨夫民賊,整個社會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搖搖欲墜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
特别是文王姬昌即位後,“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暗中積蓄力量,積極準備推翻商朝。
在政治經濟上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産,造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饑而不征,澤粱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
他采取的“笃仁、敬老、慈少、禮下賢”的政策,赢得了民衆的廣泛擁護,從而使局的勢力迅速壯大。
文王逝世後,他的兒子武王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方針。
在作好一切準備後,向商發動了進攻。
在牧野擊敗商軍,商朝土崩瓦解,纣王見大勢已去,在鹿台舉火自焚,落了個死無葬身之地的可恥下場。
商朝六百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在商的廢墟上,一個新興的王朝周朝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