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均兵

首頁
    法奈何?” 大公曰:“置車之吏數,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⑾,百車一将。

    易戰之法,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

    險戰之法,車必循道,十車為聚⑿,二十車為屯,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隊間三十六步。

    五車一長,縱橫相去二裡,各返故道。

    置騎之吏數,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将。

    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

    險戰者,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

    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⒀,十騎一吏,縱橫相去百步,周環各複故處。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軍之羽翼:意為戰車對于軍隊來說,好比鳥之羽翼,是用來增強戰鬥力的。

     ②要:同“邀”,邀擊。

     ③軍之伺候:意為騎兵如同偵察人員一樣,是窺探敵人,乘敵之隙的。

     ④踵:跟蹤追擊。

     ⑤便寇:敵人的遊動部隊。

     ⑥車騎不敵戰:意為車騎使用的地形不适宜,車騎的編制配合不恰當。

     ⑦易戰:在平坦的地形作戰。

     ⑧險戰:在險厄阻隘的地形作戰。

     ⑨車:底本作“卒”,疑誤,據《武經七書彙解》校改。

     ⑩吏數:軍官的數量。

     ⑾率:指車兵的一級單位。

     ⑿聚:與下文的“屯”,都是車兵的一種戰鬥編組。

     ⒀輩:騎兵的一種戰鬥編組。

     【例證】 車、步、騎三個兵種特點和作用不同,各有所長,又各有短。

    在作戰中,隻有讓它們協同作戰,互相配合,利用戰車抗擊敵步騎的沖擊,利用騎兵的強大突擊力,用步兵最終解決戰鬥,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

    劉裕就是使用步騎與戰車協同作戰而滅掉南燕的。

     劉裕本是東晉将領,後掌握東晉軍政大權,積極準備出兵北進,消滅南燕。

    南燕與東晉相鄰,據有五州之地,擁有鐵騎萬匹。

    南燕得知晉将要北進的消息後,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

    燕主慕容超自信地認為:“不如縱使入岘(大岘山,今山東沂水縣北),以精騎蹂之,何憂不克?”義熙五年(409年)四月,劉裕率兵十餘萬自建康(今南京)出發,所過之地皆築城堡,并分兵留守,以防被南燕騎兵切斷後路。

    當晉軍抵達南燕境年的琅琊時,燕守軍不戰而走。

    劉裕識破此乃敵誘兵之計,以便依托臨朐(今山東)、廣固等堅城,在平坦地帶同晉軍決戰,于是決定将計就計,北越大岘山,直搗南燕腹地,以車制騎,一舉消滅南燕。

     大岘山高七十丈,長二十裡,山勢險峻,有“齊南天險”之稱。

    六月十二已晉軍到達東莞,越過大岘山。

    在戰前,劉裕分析了敵我雙方軍隊的特點,認為南燕向來以騎兵稱雄,在平原地區作戰,騎兵的沖擊力大,機動性好。

    而晉軍步兵與車兵較多,如何将晉軍的劣勢化為優勢呢?劉裕經過思考,制定了一個步、騎、車兵相互配合的作戰方案:将兵車四千輛分為左、右翼,中間由騎兵跟車前進,作為機動兵力。

    這樣既能防禦敵軍的進攻,又可主動出擊敵人。

    然後劉裕令兵車“方軌(兩車并行)徐行”,以加強抵禦燕騎兵的沖擊力。

    “車悉張慢”,借以抵擋敵軍矢石的打擊。

    在近距離作戰時,步兵在兵車的掩護下大顯身手,兵車上的長矛也可以有效殺敵。

    跟着兵白話六韬車前進的騎兵既可得到兵車的掩護,又可有力地支援戰車。

    總之,晉軍這種以步,騎、車兵互相協同的陣勢,無論是防禦還是進攻,都是十分有效的。

     六月十八日,晉軍主力到達臨胸城南數裡之地,慕容超派騎兵前來進攻。

    但在晉軍陣前,燕軍騎兵威力難以發揮。

    雙方激戰半日,相持不下,燕于是精兵悉出助戰,臨胸城中守軍兵力單薄。

    劉裕乘機派兵偷襲,一攻即陷,然後乘勢猛打猛攻,大敗燕軍。

    接着乘勝前進,直逼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次年二月,燕在被圍八個月後,開門投降,慕容超被擒殺,南燕滅亡。

     在這次作戰中,晉軍步、騎、車兵互相協同,使晉軍化劣勢為優勢,終于大獲全勝。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