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講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帥的儀式和方法,闡明了這樣兩個觀點:一是将帥領兵作戰,責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軍”。
因此将帥應做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不輕敵,不冒險,不賤人,不違衆,與士卒同甘共苦。
二是君主應信任将帥,給以機動指揮的權力。
“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禦”,“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将出”。
隻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無敵于前,無君于後”,“戰勝于外,功立于内”。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任命将帥的儀式是怎樣的?”
太公回答道:“凡國家遭遇危難,國君就避開正殿,在偏殿上召見主将,向他下達诏令說:‘國家的安危,全系于将軍身上。
現在某國反叛,請将軍統率大軍前去征讨。
’”
“主将接受命令後,國君就令太史占蔔,齋戒三天,前往太廟,鑽炙龜甲,選擇吉日,向将帥頒授斧钺。
到了吉日,國君進入太廟門,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進入太廟門,面向北站立。
國君親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給主将,宣告:‘從此,軍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務全由将軍處置。
’然後又親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軍中下至于淵的一切事務全由将軍裁決。
’并接着申明:‘見到敵人虛弱就前進,見到敵人強大就停止,不要認為我軍衆多就輕敵,不要因為任務重大就拚死,不要因為身份尊貴就輕視部下,不要認為自己意見獨到而違背衆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辯而自以為是。
士卒沒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還沒進餐,你不要先吃。
冷熱都要與士卒相同。
這樣,士卒就會盡死力作戰。
’
主将接受任命後,拜而回答說:‘我聽說國事不可受外部的幹預,作戰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遙控指揮。
臣懷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帥受君主牽制而疑慮重重就不能專心一志去對付敵人。
我既已奉命執掌軍事大權,不獲勝利不敢生還。
請您允許我按照上面的話全權處置一切,若不允許,我不敢擔此重任。
’
國君答允之後,主将就辭别君主率軍出征。
從此軍中一切事務,不聽命于國君而全部聽命于主将。
臨敵作戰,專心一意。
這樣,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時限制,下不受地形牽制,前無敵人敢于抵擋,後無君主從中掣肘。
這樣,就能使智謀之士都願出謀畫策,勇武之人都願殊死戰鬥,士氣昂揚直沖霄漢,行動迅速如快馬奔馳,兵未交鋒而敵人就已降服。
從而取勝于國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晉升,士卒獲得獎賞,百姓歡欣鼓舞,主将沒有禍殃。
于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家安甯。
”
武王說:“說得好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軍,今某國不臣,願将軍帥師應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蔔,齋三日,之太廟,鑽靈龜①,蔔吉日,以授斧钺②。
君人廟門,西面而立;将人廟門,北面而立。
君親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将軍制之’。
複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将軍制之。
’‘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為衆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衆,勿以辯說為必然。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
如此則士衆必盡死力。
’
将己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禦。
二心③不可以事君,疑志④不可以應敵。
臣既受命專斧钺之威,臣不敢生還。
願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許臣,臣不敢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