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是《六韬》的首篇,它通過記述周文王打獵時巧遇姜太公并最終立其為師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層層遞進。
姜大公胸懷治國經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時運不濟,懷才不遇。
隻好隐居岐山、垂釣渭水,待機而起。
而周文王為了成就滅商大業,求賢若渴,正在四處網多人才,兩人便在這種背景下相遇。
但初次見面,交淺不敢言深,姜太公隻好以釣魚為話題進行試探,待見到文王态度懇切、虛心求教之後,話鋒一轉,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奪取天下這一重大的戰略問題,接着為堅定文王的信心,進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強大的商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來日無多,而現在尚默默無聞的周卻如日東升,前程遠大。
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繪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問題。
姜太公于是闡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這樣一個重要命題。
認為“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要奪取天下,必須從“仁”、“德”、“義”、“道”幾個方面着手。
隻要做到以上幾點。
那麼就會“天下歸之”,也就是可以奪取天下。
綜覽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戰略目标,又提出了取天下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作滅商的戰略決策和政治綱領。
【譯文】
周文王準備去打獵,太史編占蔔以後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将會得到巨大的收獲。
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
他是上天賜給你的老師,輔佐您的事業日漸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孫後代。
”
文王問:“占蔔的結果果真有這麼好嗎?”
史編回答說:“我的遠祖史疇曾為禹占蔔,結果得到臯陶。
那次的征兆正與今天的相似。
”
文王于是齋戒三天,然後乘着獵車,駕着獵馬,到渭水北岸打獵。
終于見到了太公正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
文王上前慰勞并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樂于實現自己的抱負,平凡人樂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現在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歡釣魚。
”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比如人事,有三種權術。
用厚祿收買人才,如同用餌釣魚;用重金收買死士,也如同用餌釣魚;用官職招攬人才,也如同用餌釣魚。
凡是垂釣,目的都是為了得魚,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從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深奧的道理。
”
太公回答說:“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魚類就能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須深,枝葉就茂盛,枝葉茂盛,果實就能結成。
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
事業就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語應對,是用來掩飾真情的,能說真情實話,才是最好的事情。
現在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隐諱,恐怕會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說:“隻有具備仁德品質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谏,而不厭惡真情實話。
我怎麼會反感呢?”
太公說:“釣絲細微,魚餌可見,小魚就會上鈎;釣絲适中,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鈎;釣絲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上鈎。
魚要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祿,就會服從君主任使。
所以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可歎啊!土地廣大,國祚綿長,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必将煙消雲散;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
微妙啊!聖人的德化,就在于獨創地、潛移默化地收攬人心。
歡樂啊!聖人所思慮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種争取人心的辦法。
”
文王問道:“該制定什麼辦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
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
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
天有四時,地有财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
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
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
遭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争相歸附。
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于生存,歡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
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
文王再次拜謝後說:“先生講得太好了。
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于是,把太公請上獵車,一起回到國都,并拜他為師。
【原文】
文王将田①,史編布蔔②曰:“田于渭陽③,将大得焉。
非龍、非彨,非虎、非罴④,兆得公侯⑤,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
文王曰:“兆緻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⑥,得臯陶⑦,兆比于此。
”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于渭陽。
卒見太公,坐茅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