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的發現還不夠,所以要“強恕而行”,盡力按恕道辦事,這樣來實行仁道。
所謂恕道,我們在本書中已經多次提到,這就是孔子反複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顔淵》、《論語·衛靈》)它的積極方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總起來說,是一種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這種思想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如果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一種認識的快樂,局限于自身;那麼,“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種實踐的快樂,涉及到他人與社會了。
由此可見,“萬物皆備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認識和實踐兩大領域的儒學追求:一是“誠”,二是“恕”,都是儒學的核心内容。
單從“萬物皆備于我矣”這句話給我們的感覺,則是一種充滿主體意識,樂觀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那著名的命題”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風貌,給人以認識世界,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
【譯文】
孟子說:“做一件事不明白為什麼要做,習慣了不想想為什麼習慣,一輩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這樣的人是平庸的人。
”
【讀解】
在黑格爾哲學中,這樣的人是處于“自在”狀态的人,尚沒有達到“自為”的程度。
所謂“自在”狀态,就是缺乏“自覺”的主體意識,不能自己認識自己。
所謂‘咱為”,就是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幾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做一件事,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認識自己。
如此一對照,孟子所說的“衆也”當然也就是“自在”狀态的人了。
當然,這個“自在”的概念,不是我們平常所說“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們今天的生活中,這種人被視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鐘,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過,話說回來,所謂“子慣成自然”,在實際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問個為什麼呢,?
“認識你自己!”古希臘智者的确這樣提醒過我們。
可當你每天蹬着自行車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時,你想過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嗎?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①恥,無恥矣。
”
【注釋】
①之:至。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不知羞恥。
從不知羞恥到知道羞恥,就可以免于羞恥了。
”
【讀解】
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電燈泡兒有玻璃。
”
羞恥之心,人皆有之。
隻有無恥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間有羞恥二字。
《法句經》說:“那些不以該恥者為恥,而抱待邪惡之念的人,将會下地獄。
”
他們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伊阿古,莫裡哀筆下的達爾丢夫,但,丁《神曲》中那些下地獄的人,當然,或許還有西門慶、潘金蓮......
然而,一旦他們知道羞恥,也就可以升遷煉獄,“浪子回頭金不換”,說不定還有一二上天堂的機會哩!
無恥至恥,免于羞恥。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①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釋】
①機變:奸詐。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于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羞恥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為羞恥,怎麼趕得上别人呢?”
【讀解】
“我
一念之差
出賣了無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猶大羞愧難當,跟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樹下吊死了。
(《馬太福音》)
自從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偷吃了善惡果,羞恥之心便油然而生。
人類雖然因此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園,但卻獲得了在現實土地上生存的權利。
“知恥近乎勇。
”(《中庸》)
縱使罪孽深重如猶大,羞愧而死,靈魂尚能獲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恥,以羞恥為動力,化羞恥為力量,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否則,一次無恥,次次無恥,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嗜癡成癖,那就萬劫不複,無可救藥了。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而忘人之勢。
故王公不緻敬盡禮,則不得亟①見之。
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注釋】
①亟(qi):多次。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喜歡聽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權勢放在心上。
古代的賢能之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樂于自己的學說,不把他人的權勢放在心上。
所以,即使是王公貴人,如果不對他恭敬地盡到禮數,也不能夠多次和他相見。
相見的次數尚且不能夠多,何況要他做臣下呢?”
【讀解】
樂道忘勢,是弘揚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
還是曾子所說的那個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五下》)他有他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義。
我有什麼輸于他的呢?這樣一想,也就不把他的權勢放在心上了。
所以,真正的賢士能夠笑傲王侯,我行我素。
當然,如裡王侯本身也能夠好善而忘勢,對賢能之士禮數有加,當成真正的朋友而平等對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總之,領導人好善忘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樂道忘勢,不逢迎拍馬,屈從權貴。
這是相反相成的兩方面。
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說:“二者勢若相反,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而已。
”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遊②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嚣嚣矣。
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注釋】
①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
②遊;指遊說。
嚣嚣:安詳自得的樣子。
④得己:即自得。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
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
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