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章上

首頁
    者的再創造,那就和孟子“以意運志”的讀詩法相去較遠了。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 “天與之者,諄諄①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

    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諸侯朝觐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漚歌者,不漚歌堯之子而漚歌舜。

    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國④,踐天子位焉。

    而⑤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

    《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此之謂也。

    ” 【注釋】 ①諄諄(Zhun):反複叮咛。

     ②暴(pu):顯露,公開。

     ③南河:舜避居處,在今山東濮縣東二十五裡,河在堯都之南,故稱南河。

     ④中國;這裡指帝都。

     ⑤而:如。

     【譯文】 萬章問:“堯拿天下授與舜,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不,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

    ” 萬章問:“那麼舜得到天下,是誰授與他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授與的。

    ” 萬章問:“天授與他時,反複叮咛告誡他嗎?” 孟子說:“不,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

    ” 萬章問:“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是怎樣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子能夠向天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把天下授與人;諸侯能夠向天子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子把諸侯之位授與這人;大夫能夠向諸侯推薦人,但不能強迫諸侯把大夫之位授一這人。

    從前,堯向天推薦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

    所以說,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

    ” 萬章說:“請問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麼回事呢?” 孟子說:“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來享用,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滿意,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

    天授與他,老百姓授與他,所以說,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

    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二十八年,這不是憑一個人的意志夠做得到的,而是天意。

    堯去世後,舜為他服喪三年,然後便避居于南河的南邊去,為的是要讓堯的兒子繼承天下。

    可是,天下諸侯朝見天子的,都不到蕪的兒子那裡去,卻到舜那裡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堯的兒子那裡去,卻到舜那裡去;歌頌的人,也不歌頌堯的兒子,卻歌頌舜。

    所以你這是天意。

    這樣,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

    如果先前舜就占據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子讓位,那就是篡奪,而不是天授與他的了。

    《太誓》說過:‘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聽。

    ’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 【讀解】 君權誰授? 按照一般傳統的理解,在禅讓制的時代,這一代的君權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與的。

    這也就是孟子的學生萬章的看法。

     可孟子卻作出了與傳統看法不一樣的回答,認為天子個人并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與誰,而隻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這個權力。

    很明顯,孟子是腳跨上下兩個方面,一隻腳跨在上天,有“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隻腳卻跨在民間,有“民約論”的味道。

    而他的論述,則正好是在這兩方面尋求溝通的橋粱,尋找“天意”與“民意”的結合點。

    所謂“究天人之際”,研究天與人的關系,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問題,而孟子在這裡的探讨,是從政治、君權的角度來進行的,也算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罷。

     事實上,孟子在這裡的分析論述,與其說強調“天”的一方面,不如說強調“民”的一方面更為貼切。

    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況來看,舜之所以最終“之中國,踐天子位”,完全是因為“天下諸侯朝觐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堯之子而怄歌舜”。

    所以,與其說是“天授”,不如說是“民授”。

    他最後所引《太誓》上的兩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不也一方面說明了“天人之際”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說明了“天意”從根本上說還是來自“民意”嗎? 可見,孟子的政治學說裡的确怎麼也抹不掉“以民為本”的思想。

     君權誰授? 從根本上來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當然更不是哪個個人所授,即便你是偉大如堯,也沒有那樣大的權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