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層出不窮。
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
怎麼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這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
這樣做了以後,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于“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曆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直到今天,當我們讀這段書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金聲玉振的聲音。
彭更①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②于諸侯,不以泰③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章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
曰:“子不通功易事④,以羨⑤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⑥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人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⑦後之學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
曰:“有人于此,毀瓦畫漫⑧,其志将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
【注釋】
①彭更:人名,孟子的學生。
②傳食:指住在諸侯的驿舍(賓館)裡接受飲食。
傳,驿舍,相當于今天的賓館。
③泰:同“太”,過分。
④通功易事:交流成果,交換物資。
⑤羨:餘,多餘。
⑥梓匠輪輿:梓人、匠人批木工;輪人、輿人指制造車輪和車箱的工人。
⑦待:同“持”,扶持。
⑧墁(man):本義為粉刷牆壁的工具,這裡指新粉刷過的牆壁。
【譯文】
彭更問道:“跟在身後的車幾十輛,跟随的人幾百個,從這個諸侯國吃到那個諸侯國,不是太過分了嗎?”
孟子說:“如果不正當,就是一籃子飯也不能夠接受;如果正當,就是像舜那樣接受了堯的天下也不過分。
——你說得過分嗎?”
彭更說:“不,我不是這個意思。
我是覺得,讀書人不勞動而白吃飯,是不對的。
”
孟子說:“你如果不互通有無,交換各行各業的産品,用多餘的來補充不足的,就會使農民有多餘的糧食沒人吃,婦女有多餘的布沒人穿。
你如果互通有無,那麼,木匠車工都可以從你那裡得到吃的。
比如說這裡有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尊敬長輩,奉行先王的聖賢學說,來培養後代的學者,卻不能從你那裡得到吃的。
你怎麼可以尊重木匠車工卻輕視奉行仁義道德的人呢?”
彭更說:“木匠車工,他們幹活的動機就是為了求飯吃。
讀書人研究學問,其動機也是為了求飯吃嗎?”
孟子說:“你為什麼以他們的動機來看問題呢?隻要他們對你有或績,應該給他們吃的,那就給他們吃的罷了。
況且,你是論動機給他們吃的呢?還是論功績給他們吃的呢?”
彭更說:“論動機。
”
孟子說:“比如這裡有一個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好的牆壁上亂畫,但他這樣做的動機是為了弄到吃的,你給他吃的嗎?”
彭更說:“不。
”
孟子說:“那麼,你不是論動機,而是論功績的了。
”
【讀解】
這裡實際上牽涉到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還是當受不當受的問題。
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隻要是正當的,再多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正當,再少也不應該接受。
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一些經濟案件的問題了。
比如說某項技術發明或新産品開發之類的成果收人問題,新聞媒介時有披露,其症結點在就在于當事人的巨額收入是“如其道”還是“非其道”。
如果是“如其道”,那再多也不應該有問題(當然要按有關規定上稅等等),如果是“非其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裡的界限是很清楚的。
問題倒是在于,誰來認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