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尽心上

首頁
     在我們一般的眼光看來,“不及”是消極,“過”是積極。

    消極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積極的弊病在哪裡呢? 從主觀方面來說,“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馬拉松長跑,你一開始就以百米賽的速度沖刺,其結果必然是很快敗下陣來。

     從客觀方面來說,例證也有不少。

    《後漢書·李固傳》說:“先帝寵遇閻氏,位号大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

    ”閻氏受皇帝寵愛,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幹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遭禍。

    俗話說,槍打出頭烏。

    官場險惡,尤其如此。

     所以,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從客觀方面來說,都是“其進銳者,其退速”。

    或者,還是用孔子的經典性表述:“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

    ” 隻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順利地達到目的。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于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于百姓,仁愛,但談不上親愛。

    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

    ” 【讀解】 我們今天也說:“讓世界充滿愛。

    ”不過,充滿什麼樣的愛?我們沒有具體分析,也沒有說。

     孟子這裡作出了分析,說出了愛的層次差等。

     對于物(朱熹注釋說,指禽獸草木),主要是愛惜。

    愛惜的具體表現,按照朱熹的說法,就是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這種思想,倒是有我們今天環境保護,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了。

     對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愛。

    仁愛的具體表現,按照朱熹引程頤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裡面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對禽獸草木等“物”是談不上的。

     對于親,也就是自己的親人,則不是愛情和仁愛的問題,而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親愛,是愛之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一個層次了。

     但是,隻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愛百姓;隻有當你能夠仁愛百姓時,才有可能愛惜萬物。

    不然的話,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能維系下去的。

    所以,愛雖然有親疏,有差等,但這些親疏差等之間卻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聯系。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愛之所以有親疏,有差等,不是我們主觀方面随意決定的,而是因為客觀方面,這些對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熹引楊氏的話來說,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

    ”,總起來說,有差等又有聯系,“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首序。

    ”(程頤) 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系列”,而我們發現,這個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學》所開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階梯相統一的。

    由此可見,聖賢所論,無不用心深刻。

    既然如此,讀者也隻有用心體會,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開始時的話題,“讓世界充滿愛。

    ”是不是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愛呢?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不能三年之喪,而缌①小功②之察③;放飯流歠④,而問無齒決⑤,是之謂不知務。

    ” 【注釋】 ①缌(xi):細麻布,這裡代指服喪三個月的孝服,穿這種孝服隻服喪三個月,是五種孝服中最輕的一種,如女婿為嶽父母服孝就用這種。

     ②小功:服喪五個月的孝服,是五種孝服中次輕的一種,如外孫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這種。

     ③察:指仔細講求。

     ④放飯流歠(chuo):大吃猛喝。

    放飯,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詞;飯,動詞。

    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長,副詞;歠,飲,動詞。

    《禮記·曲禮》說:“毋放飯,毋流歠。

    ”在尊長者面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禮的大不敬行為。

     ⑤問無齒決:問,講求;齒決,用牙齒啃,這裡指用牙齒啃于肉。

    《禮記·曲禮》說:“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

    ”在尊長者面前啃幹肉也是不禮貌的行為,但隻是小不敬。

     【譯文】 孟子說:“智者沒有什麼事物不該知道,但是急于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沒有什麼人不該愛,但是急于愛德才兼備的賢“人。

    ”以堯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夠知道一切事物,因為他們急于知道對他們最重要的事情;以堯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夠愛所有的人,因為他們急于愛德才兼備的賢人。

    如果不能夠實行該行三年的喪辦禮,卻對三個月、五個月的喪禮仔細講求;在尊長者面前大吃猛晚卻講求不要用牙齒啃于肉,這就叫做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物。

    ” 【讀解】 俗話說:“丢了西瓜揀芝麻。

    ”抓住了小的卻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卻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這就叫做“不知務”。

     凡事總有輕重緩急,固此,要抓住當前急切應辦的事先做。

     鄭玄《詩譜序)說得好:“舉一綱而萬目張。

    ”善于化古人之意而用之的毛澤東于是說:“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

    ”其實這也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論”哲學的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當然,如果忽視了矛盾發展的一面,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經形成的時候,比如說階級鬥争已經退居為次要矛盾,經濟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候,仍然緊緊抓住階級鬥争這個“綱”不放,那當然“萬目”都不張了。

    相反,如果适時地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矛盾的發展轉化而進行調整,在經濟問題已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了“當務之急”的時候,及時地抓住經濟建設這個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萬目”也都自然會張開了。

     國家的情況是這樣,個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樣是這樣。

    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要同時進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開花是不可能的。

    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個時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取得成效。

     總而言之,“當務”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

    還是用我們曾經提到過的話來說,當我們朋友、同事、同學問互相見面時總愛問:‘最近忙什麼?”但願你所忙的,正是“當務之急”,是“西瓜”而不是“芝麻”,當然,更不要是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堂”的事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