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离娄下

首頁
    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

    養:培養、熏陶、教育。

     ②其間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譯文】 孟子說:“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樂于有好的父親和兄長。

    如果品德修養好的人抛棄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麼,所謂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來計量了。

    ” 【讀解】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

    ”(《三字經》賢者為師,團結大家一道進步;能者為師,幫助大家共同提高。

    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義務。

    否則,所謂的“好人”又好在哪裡呢? 模拟西方聖哲的話來說:“人啊,你們都是上帝的子民。

    要互愛,不要抛下任何一個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們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連心”、“手拉手”的活動。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 【譯文】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 【讀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标與行為的選擇。

    如果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

    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然後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

    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現者焉;緻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論語·子張》)正是孟子這裡的意思。

    總起來說,儒家所說的“不為”是為了“有為”,隻不過是要有所選擇而為,與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譯文】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招來後患如何是?” 【讀解】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

    不過,如果有人專以背後說人家的壞話為樂趣,嗜痂成癬,那麼個個專用名詞賞給他(她)了,叫做--長舌婦!孔子曾經說過:“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論語·陽貨》)我們也曾給這種道聽途說者送了一個稱号,叫做“小廣播”。

    與小廣播相比,長舌婦如何?小廣播不一定是長舌婦,但長舌婦八九不離十是小廣播一個。

    小廣播免費直銷消息,義務廣告,以先聽為快,以消息靈通為榮。

    無聊! 長舌婦東家長、西家短,以窺人隐私為快,以暗箭傷人為樂。

    可惡!小廣播愚,長舌婦惡。

    如果說,對小廣播,我們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麼,對長舌婦,就應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了。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 【譯文】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隻要合乎道義就行。

    ” 【讀解】 在《論語·子路》裡,孔子與子貢讨論士的标準時已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這是從反面來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

    孟子這裡則是從正面來告訴我們“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可見,孟子的學說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與孔子一脈相承的。

     關于“大信”與“小信”的問題,亦即“信”的通權達變問題,我們在《論語》的有關讀解中已說得很多。

    這裡隻作簡單重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學的核心觀念之一,最典型的強調就是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執于“信”而不知變通。

    用我們所說的最為極端的情況就是,難道對你的敵人也要講“信用”嗎?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而通權達變。

    通權達變的标準就是孟子這裡所說的“惟義所在”。

    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棄的東西,也是指導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的原則。

     有了原則,當然就要好辦得多了。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 【注釋】 ①赤子:嬰兒。

     【譯文】 孟子說:“偉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 【讀解】 老玩童麼? 當然不是。

     偉大的人胸懷寬廣,“宰相肚裡能撐船”。

    而童心純真不僞,本色自然。

     宰相肚裡之所以能撐船,是因為他不斤斤計較于一得之利,一孔之見,而能夠保全自然無僞的本色,永遠以一種童心般的新奇和純真面對這個世界,生機蓬勃,以至于無的不知,無所不能。

    這裡面的關鍵其實就是兩點:一是純真,二是大度。

    正是在這兩點上,我們可以找到真正偉大的人物與童心的相通之處。

     老子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老子》第二十章) 又說:“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